风湿热什么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医大师刘祖贻治疗风心病经验 [复制链接]

1#

刘老认为此病相当于中医病名国家标准的心痹,亦属于心悸、喘证、水肿、咳血等病症范畴。其发病乃因素体气阴两虚,加之湿热之邪反复侵入,阻滞脉络,内舍于心所致。其病位在心,影响及肺、脾、肾;其病性为本虚标实,发病早期以实邪伤正为主,实多湿热,虚在气阴,中期以气虚血瘀为主,后期有阳虚、瘀滞、水停之变。

此病治疗刘老主张分期论治,早期重在清利湿热以祛其邪,益气养阴以扶其正,调和营卫以宁其心;中期尚未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其治疗重在补气活血;后期已伴发各种并发症,因针对并发症所出现的阳虚、瘀滞、水停之变进行治疗。

1.湿热内舍证

见于发病早期,风湿热痹阻经络的临床表现仍然存在。

[主症]低热,关节肿痛,心悸自汗,胸闷烦乱。舌质红、苔腻,脉细滑数。

[治法]利湿清热,益气养阴,调营宁心。

[方药]土茯苓汤合桂枝汤合防己*芪汤加减。

土茯苓15g,忍冬藤30g,桂枝6g,白芍15g,*芪30g,生地*15g,鸡血藤30g,甘草6g。

[加减]若口干口苦者,加麦冬、蒲公英;多汗明显者,加浮小麦;皮肤红斑者,加牡丹皮、紫草;胸痛时作者,加丹参。

2.气虚络瘀证

见于风心病中期,外无风湿热见症,内无明显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并发症。

[主症]两颧紫红,唇甲青紫,心悸怔忡,疲乏气少,活动后加重,时作胸痛,甚则咯血。舌质淡紫或见瘀斑,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芪30g,川芎10g,当归10g,赤芍12g,*参10g,丹参15g,石菖蒲10g,酸枣仁15g,甘草6g。

[加减]若口干咽燥者,加麦冬、五味子;胸闷明显者,加瓜蒌皮;腹胀纳呆者,加砂仁、麦芽。

3.阳虚络瘀证

常见于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者。

[主症]面唇青紫,心悸怔忡,胸痛时作,形寒肢冷。舌质淡、苔薄或见瘀斑,脉沉细缓或结代。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桂枝甘草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桂枝6g,*芪30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5g,*参10g,甘草6g。

[加减]若气少而头汗出者,加人参、附子;心悸明显者,加五味子。

4.阳虚水泛证

见于合并心力衰竭者。

[主症]面唇青紫,心悸怔忡,喘咳倚息动则加剧,畏寒肢冷,全身水肿或有腹水,舌质淡苔薄或见瘀斑,脉沉细或结代。

[治法]温阳化瘀,利水消肿。

[加减]参附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人参6g,制附子6g,桂枝6g,白术10g,茯苓30g,丹参30g,车前子30g,甘草6g。

[加减]若喘促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

湿热内舍案

患者吴某,女,13岁,长沙市人。

[初诊]年9月23日。

主诉:发热后心悸反复2个月

病史:患者2个月前因发热后关节痛、心悸医院,检查发现血沉增高、左房室瓣狭窄,出院诊断为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

现在症:多汗心悸明显,无明显发热,无关节痛,纳可,口干苦,大小便正常。

体查:舌质红,苔少,脉细滑数。心尖区可听到隆隆样舒张中、晚期杂音。

诊断: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左房室瓣狭窄。中医诊断:心痹,湿热内舍证。

治法:清热利湿,益气养阴,调和营卫。

选方:土茯苓汤合桂枝汤合防己*芪汤加减。

用药:桂枝6g,白芍10g,土茯苓15g,蒲公英15g,忍冬藤20g,*芪30g,生地*15g,鸡血藤10g,甘草7g。7剂。

[二诊]9月30日复诊,汗出减少,心悸减轻,余无不适。用上方改白芍12g,甘草5g,加地骨皮、白扁豆各10g,浮小麦15g,续服7剂。

[三诊]10月7日。诉无明显不适,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守前法,用首诊方改桂枝、甘草各5g,白芍15g,加地骨皮10g,续服7剂。

[四诊]10月14日。无明显不适,但月经已50天未潮。用首诊方去白芍、蒲公英、鸡血藤,改桂枝、甘草各5g,加当归15g,川芎、益母草各10g,续服7剂。

[五诊]11月18日。月经已潮,无明显不适,改用益气养血,清热宁心法以善后,药用:*芪30g,当归15g,川芎10g,益母草10g,桂枝10g,白芍10g,忍冬藤30g,蒲公英15g,丹参15g,佛手10g,甘草5g,续服7剂。

[按]《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夏遇此者为脉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此案即心痹之病,乃因风寒湿邪郁遏化热,阻滞于经络、关节,内舍于心脏瓣膜所致。患者起病于夏季,且有发热、关节痛等症状,显系风寒湿郁遏化热所致;心悸相当于心下鼓,乃邪舍于心之明证;多汗、口干苦、舌质红、脉细滑数,是湿热留恋未清之故;苔少乃伤阴之征。其治用土茯苓、蒲公英、忍冬藤清利湿热以祛其邪,*芪、生地*、鸡血藤益气养阴以扶其正,桂枝、白芍、甘草调和营卫以宁其心,邪祛则正安,故心痹可宁。

如果你喜欢此文,请

分享 转发
TOP
2#

秦艽/QínJiāo

GENTIANAEMACROPHYLLAERADIX

中药速记

来源: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麻花秦艽GentianastramineaMaxim.、粗茎秦艽GentianacrassicaulisDuthieexBurk.或小秦艽GentianadahuricaFisch.的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

别名:

秦艽、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酒秦艽、秦仇、秦爪、秦纠、秦胶、左扭、左拧、左拧根

产地:

秦艽主产于甘肃、山西、陕西,以甘肃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粗茎秦艽主产于西南地区。麻花艽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小秦艽主产于河北、内蒙古及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和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色或灰*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

性状鉴别:

秦艽

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cm,直径1~3cm。表面*棕色或灰*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显油性,皮部*色或棕*色,木部*色。气特异,味苦、微涩。

麻花艽

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小秦艽

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长8~15cm,直径0.2~lcm。表面棕*色。主根通常1个,残存的茎基有纤维状叶鞘,下部多分枝。断面*白色。

饮片秦艽

呈类圆形的厚片。周边*棕色、灰*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扭曲纵纹或网状孔纹。切面皮部*色或棕*色,木部*色,有的中心呈枯朽状。气特异,味苦、微涩。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胃、肝、胆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泄辛散,微寒能清,平和不燥,兼利二便,入胃、肝、胆经。能祛风湿、舒筋络,虽为治痹证通用药,但以风湿热痹最宜。又能退虚热、透表邪,还能导湿热从二便出而利胆退*。

功效:

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

主治病证:

(1)风湿热痹,风寒湿痹,表证夹湿。

(2)骨蒸潮热。

(3)湿热*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

使用注意:

本品微寒而无补虚之功,故久病虚赢,溲多、便溏者慎服。

药理:

本品有抗炎、镇痛、镇静、解热、抗菌、抗过敏、降血压、升高血糖、利尿等作用。

秦艽的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四处发兵,攻占其他六国的城池。士兵常年征战在外,风餐露宿,因此不少士兵患上了腿痛、膝盖痛的毛病。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得病的士兵都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不少士兵在冲锋陷阵时由于腿脚不便,被对方士兵给杀死。

部队中有一个随着*队一路南下的年轻*医,不仅亲眼目睹自己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由于腿痛不便被对方士兵杀死,而且还看到很多老百姓除了饱受战争之苦外,同样受到腿病不便的折磨,这让他心痛不已。一路上不知道尝了多少种药,遭遇过多少困难,都没能打消他找药的决心。一连数月都未能找到适合的草药,他身心俱疲,但是一想到那些正在遭受病痛的百姓和士兵,他又继续踏上了寻药之路。

一日,在寻药途中他遇到一位白头发白胡子的老者,老者看上去百十来岁了,但是仍然面色红润,即使全身负重也能健步如飞。请教之后,才知老者乃名医扁鹊之徒。*医无比敬慕遂拜老者为师,随老者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年轻的*医问道:“师傅,我在*营中和路上遇到很多腿痛、膝盖痛的患者,但是苦于无药治疗,请问师傅,治疗这个病可有良方?”老者随手便指着路边的一株草说,这个草能治疗你说的腿疾,你多采些这个草去给百姓治病吧。说完便从怀中拿出一本帛书交到他的手中说:“这是扁鹊先师留给我的医籍,我已经老了,不能像以前那样游走四方为百姓治病了,你拿去好好学习。你跟随我学习了这么长的时间,我已无可教你的东西了,记得为医者不得以已之医术为求财之本,当以除却天下百姓之病痛,记已任,方可为大医,切记切记!”说完便骑鹿而去。年轻的*医眼含热泪,向师傅磕了3个响头后,便下山去了。

下山后,他按照师傅的教诲,教身患腿疾的百姓和士兵自己识药、采药,渐渐地这些百姓和士兵的腿疾都痊愈了。随后他游历各地给百姓治疗这种腿疾。由于这个药材来自秦国,且药材干燥后根茎有皱纹并且绞结在一起,所以人们就把这个药材叫做“秦纠”,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秦艽”。

猜中药

猜一猜这味中药是什么?

请在留言处写下您的答案!

★医院★

********************************

看中医*到天一

医院网络预约享诊疗优惠,网络预约途径:

pc端网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