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专治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8590068.html多汗是指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过度出汗者,中医称汗证。医院中医科赵立安主任根据临床表现,将多汗的常见症状分三类,您可以在家中进行简单的判断。
1.白昼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者为自汗。
2.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
3.兼有自汗和盗汗者。久病、体弱、外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结核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均可见汗出异常。
病因多为病后体虚,耗伤肺气;感受风邪,营卫不和;或烦劳邪热亡血耗阴;情志不遂,肝火湿热内盛等,均可致汗液外泄异常,表现为多汗。
病理变化为肺气不足,卫表不固;或为营卫不和,卫外失司;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或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赵立安主任介绍病理性多汗需要根据症状进行辩证治疗。患者姚女士(化名)54岁,贫血1年,近1月来出现自汗盗汗,汗出较多,影响睡眠,伴面色晄白虚肿、乏力、头晕,舌质淡,苔*腻,脉浮无力。初步诊断:汗证(肺脾气虚,兼有湿热),给与大补*芪汤加减治疗,三剂后出汗减少,继续服用出汗基本消失,乏力、头晕等症也明显减轻。
中医辨治论治多汗症分为以下四型:
1.气虚血亏型:以自汗为主,或兼有盗汗。表现为汗出恶风,劳累则甚,易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心悸眠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固表止汗,选《丹溪心法》中的大补*芪汤加减:*芪、防风、川芎、山茱萸、当归、白术、甘草、五味子、人参、茯苓、熟地*、肉苁蓉、浮小麦、煅牡蛎等。
2.营卫不和型: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可表现为局部出汗、半身出汗,舌苔薄白,脉缓。治宜调和营卫,以《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加味治疗: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龙骨、煅牡蛎、*芪、浮小麦、麻*根。
3.虚火内炽型:以盗汗为主,可伴有自汗。表现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颧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降火滋阴,以《兰氏秘藏》中当归六*汤加味治疗:当归、生地*、熟地*、*连、*芩、*柏、*芪、煅牡蛎、浮小麦、乌梅、银柴胡、麦冬、五味子等。
4.邪热郁蒸型:蒸蒸汗出,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尿*,大便偏干,舌苔薄*,脉弦数。治宜清肝泄热化湿,以《医方集解》中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龙胆草、*芩、栀子、柴胡、泽泻、通草、车前子、当归、生地*、甘草、茵陈。
注:1.对单独出现的汗证,依此辨证治疗效果较好,因其他慢性疾病引起者,止汗的同时还应治疗原发病。
2.汗证患者应注意饮食起居,避风寒,防感冒。
3.汗出较多者,应经常更换内衣,保持干燥清洁。
医院
赵立安
中医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擅长技术:运用中西医两种方法治疗心脑血管、消化、呼吸等各种内科常见病,尤其对于中风后遗症、心律不齐、头痛头晕、焦虑失眠、消化不良等有治疗心得。
医院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