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皮肤科医院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每天推送更多知识
针灸治疗皮肤病的辨证论治
赵方,生于年,现年89岁。年参加革命工作,大专文化程度,原为中央美术学院干部。幼年在农村常看见针灸医生治病,偶见一针“起死回生”,所以从幼年时代就酷爱针灸治病。参加部队工作及转业后的几十年来,中医学习从未间断,20世纪60年代曾在夜大学习全部中医课程,长期从事皮肤病的针灸治疗工作,结合经络辨证,用针刺、艾灸、放血、拔罐等方法,取得了明显疗效,尤其是在难治性皮肤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受患者赞誉。
祖国医学首先的科学性就在于把人体看成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对疾病的认识是从人体的完整统一性出发的,认识疾病必须先审证求因。
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病因绝大多数是由于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与偏衰以及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记载。又如《诸病源候论》记载头面生疮系内热外虚,风湿所乘”、“肺主气,合于皮毛,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身体皆生疮”。这些道理都说明皮肤病与内脏的有机关系,也说明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到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因此,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极为重要。
1皮肤病的辨证
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对皮肤病的辨证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1从八纲辨证来认识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任何一个病证,都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这八纲中共分成四个对立面,这四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而其它六纲又可以用阴阳两纲来概括,如“表”、“热”、“实”为阳,“里”、“寒”、“虚”为阴。
在皮肤病的辨证过程中,一般急性、泛发性,瘙痒剧烈、变化快的皮肤病,多同时伴有口干、口渴、大便秘、小便*、烦燥、发热、面红、脉多浮、洪、滑、数、有力、舌质多红或舌尖红,舌苔多*白腻等,此症多属于阳证、表证、热证、实证。相反,一般慢性、湿润性、肥厚性、自觉症状轻微或不明显的皮肤病,多是有时口粘、口淡、不思饮食、大便不干或溏泻、腹胀满、脉象多沉缓沉细或迟、舌质多淡、舌体肥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等。此多属阴证、里证、虚证、寒证。
1.2从卫气营血辨证来认识
卫气营血辨证在中医临床上,常用温热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发热性疾病或急性传染病等)这种辨证方法,一方面代表着疾病变化进展的深浅,另一方面代表着卫、气、营、血四者病理损害的程度。在皮肤病中一些全身症状明显的病也常采用之,如猩红热、麻疹等。
卫、气、营、血是四个不同的病理阶段,但在临床上应用时,卫气和营血之间还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主症也很明显,可是卫与气之间和营与血之间则往往是很难区别的,而是常混杂在一起,所以,习惯上常按两大类进行区别,即卫、气、和营血。卫分病在生理上是指具有保卫肌表、抵抗外邪作用的卫气而言,所以,卫气病就是外感湿热病的初级阶段。气分病、营分病、血分病在皮肤病的辨证中尤为重要,如临床上的急性湿疹、过敏性皮炎、药疹、大疱性皮肤病多为气分病;皮肤潮红水肿、起大疱或脓疱、剥脱性皮炎、疱疹性脓疱病、大疱性皮肤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为*热入于营分的症状。血分病,即由营分病之邪进一步入血分。临床上主要表现是:除有营分病所表现的症状外,常合并出血现象,如吐血、衄血、皮肤出血斑、血疱等,舌质深绛,脉象数。
1.3从脏腑、气血辨证来认识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的病理变化而分类,主要是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的失常和临床上所表现的特殊特征来分别判断皮肤病的重点所在和皮肤病与脏腑的关系。因此一般常见的皮肤病多属于杂病的范围,与脏腑的关系很密切。所以在临床上常用脏腑辨证的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气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体各种机能活动无不是气作用的结果,血是本源于先天之精,再源于后天之水谷精微,经过气的作用转化而成,以维持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气血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体维持正常机能不断发育生长的必要条件,气血的变化和盛衰与皮肤病很有关系,所以气血虚实的变化,常在针灸临床中使用。如急性、泛发性的皮肤病,多见于心肝火盛,肝胆湿热或血热等症,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多见于脾虚湿滞、肝肾阴虚、血虚生风或血燥等症;结节性皮肤病,多见于气滞血瘀、气血凝聚,亦有寒湿困脾、肺气不宣而致,痰湿凝滞者;色素性皮肤病,多见有肾虚,亦有感郁气滞,气血不调者;神经性皮炎,多见于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或血虚生风;痤疮,酒齄鼻子等发生于颜面的红斑类病患,多为肺胃蕴热,或与血热有关;出血性皮肤病,多见血热,迫血妄行,或见脾虚,脾不统血所致;营养或维生素缺乏性皮肤病,多与脾胃虚弱有关;先天性皮肤病多与先天肾精虚损有关。
1.4从“望诊”看皮肤病的病变症状
对于皮肤的认识,在望诊中除望神、色、形、态、头面、五官、舌象、经络外,重点是望皮肤的表面病理变化,如斑、癖的皮色皮损、渗出、鳞屑的多少等。具体说:
1.4.1斑:红斑压之退色,多属气分有热,压之不退色,多血分有热;斑色紫暗者属血淤;白斑属气滞或气血不调和。
1.4.2丘疹:红色丘疹自觉烁热瘙痒,多属心火盛、外感风邪;慢性苔癣性丘疹,多属脾虚湿盛;血淤性丘疹,多属血虚阴亏。
1.4.3水疱:红色小水疱,多属湿热;大水疱多属湿*或*热;深在性小水疱、多属脾虚蕴湿不化或受寒湿所致。
1.4.4脓疱:多属*热所致。
1.4.5风团:游走不定、时隐时现,属风邪;红色属热,色深红或上有血疱者属于血热,色紫暗者为血淤,色白者属风寒或血虚受风。
1.4.6结节:红色结节属于血淤,皮色不变的结节属于气滞或寒湿凝滞或核流注。
1.4.7鳞屑:干性鱗屑属于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油性鱗屑多属湿热者。
1.4.8糜烂:糜烂渗出多属湿热,糜烂结有脓疱系湿*,慢性湿润性皮肤病属脾虚湿盛或寒湿之症。
1.4.9痂皮:浆痂为湿热,脓痂为*热未消,血痂为血热。
1.4.10溃疡:急性溃疡肿疼痛为热*;慢性溃疡,平塌不起,疮面肉芽晦暗属血气虚弱之阴寒;疮面肉芽水肿为湿盛。
1.4.11脓:脓质稠厚,色泽鲜,略带腥味,为气血充实;脓质如水,其色不鲜,其味不臭,为气血虚衰;脓稀如粉浆,或如污水,夹有败絮状物,腥秽恶臭的为气血衰败,伤筋触骨之兆;脓由稀转稠为正气渐复,由稠轻稀为气血衰败。
1.5从问诊--患者自觉症状来辨别
1.5.1痒:痒是由于风、湿、热、虫等因素客于肌肤所致,也有因血虚所致者。有风痒、湿痒、热痒、虫痒、血虚痒五种症状。
风痒:发病急,游走性强,变化快,痒无定处,遍身作痒,时作时休,如典型的荨麻疹。
湿痒:有水疱、糜烂、渗出、浸淫四窜、缠绵不断,舌苔白腻,脉多沉缓,或滑。如慢性顽固性湿疹皮肤病。
热痒:皮肤潮红肿胀、烁热痒痛相兼、舌苔*、舌质红、脉弦滑或数。
虫痒:痒痛有匡,痒如虫行,多数部位固定,遇热或夜间更甚。
血虚痒:泛发全身,皮肤干燥、脱屑、或肥厚角化等,舌质淡或有齿痕,脉沉细或缓。
1.5.2疼:疼痛是指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疼有定处,多属血淤,疼无定处,多属气滞。另外热疼多有皮色炽红,烁热而疼。寒疼,多皮色不变,不热而酸疼。风湿疼多为有定处。虚疼多喜按喜温,湿疼多拒按喜凉。
1.5.3麻木:系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膈、气血不通所致。
1.6从经络辨证认识
经络循行全身,通达表里、贯穿上下。对人体具有输送气血,发挥营内卫外的重要生理作用,从而使脏腑组织之间保持平衡,内外得到协调。如果由于各种因素,使营内卫外的机能发生障碍,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致使邪有外侵或病邪内生。更由于气血失调,一方面病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达里,或由里达表;另外方面还可以将脏腑所生的病症沿着经络的通路反映到体表,许多皮肤病,可以说明这些道理。《灵枢^经脉》所载十二经和十五络的病候,就是依据经络系统来阐明发病现象的。如痤疮发于面部,但多属脾胃不和或肺胃蕴热所致。那么在足太阳经所行之脾胃肺俞的周围就会发现大小不一的粟粒,致使经络阻滞,经气不能畅达于面部而生疮。
因此,在针灸治疗上,就要选取背俞穴,如脾胃俞、肺俞及其周围粟粒用三棱针挑刺拔罐,疗效较好。所以,经络辨证是针灸治疗的纲要之一。正如《灵枢·经脉》篇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又如古代外科医家汪机说:“但《素》,《难》所论针灸,必须察脉以审其病之在经在络,又需候气以察邪之已至未来”。
2针灸治疗皮肤病的施治及其疗效
在科学的辨证基础上将四诊取得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加以归纳分析认识疾病的性质,部位发病机现,趋势及患者的体质强弱等状况,进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及施治方则。这就是辨证论治,中医治病的手段。
皮肤病在我国和世界上是医学领域中的大病科,据有的专家著作中载有百余种皮肤病,而且有的皮肤病相当顽固,缠绵不愈,甚至有的皮肤病还能转癌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威胁。临床常见皮肤病有牛皮癖、湿疹、风疹、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痤疮、丹*、白癜风、疣类等。
皮肤病在针灸临床上总的施治法则有以下六法(这是我个人的临床体会。
①去风解表止库法
多用于表证初起,如红色丘疹、急性淡红色风疹。
②清热、凉血泻火法
适应常见的急性湿疹,大疱性皮肤过敏性紫癜,出血性红斑等。
③活血化淤,通络止痒法
适应于经络阻膈,气血凝滞所引起的皮肤病,如血淤型牛皮癣、带状疱疹、气滞血瘀型“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癜痕疙瘩,痈疽血淤期等。
④温经散寒,通经止痛法
适用于阳气衰微、寒凝气滞、四肢厥冷。如血淤性红斑、硬皮病,脾虚或气血引起的瘙痒症。
⑤清热解*,养血通络法
适用于*热性皮肤病,如丹*、痈疽、蜂窝组织炎、毛囊炎、脓疱病。
⑥补益气血扶正法
常用皮肤病接近痊愈时,如血热型(或有热*)的牛皮癖,或气血虚、或肝肾不足,脾虚纳呆。均以不同症状给予分别服用扶正的汤剂或中成药。
为什么要给皮肤病的患者补益气血的方剂呢?
道理很简单,有的皮肤病患者病程有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多年(如牛皮癖、湿疹等加之用药不当,阴血被耗伤。尚有多年禁食肉类、鱼、虾等高蛋白的食品,脾虚者又偏食,不食蔬菜,造成严重的维生素缺乏症。因此,需要药补、食补并举。
古代外科医家汪机说:“痈疽疔发,必先当灸之,以开其户,次看所发分野属何经脉,即内用所属经脉之药,引经已发其表,外用所属经脉之腧穴针灸,以泄其邪,内外交治,邪无容矣”。就是说:皮肤科病用灸法是必当的,再就是主张针药交治。病邪在人体无处可容了。另外汪氏还讲了一个病案说一人年三十,在腿外廉红肿,一人年四十,胁下红肿,二人皆不预防本经所循之处,孟浪用大*攻里而死。因腿外廉及胁下皆少阳经脉所循之处,用驱*利药的伐阴分之血,则血少肌肉难长,疮久不合,终成死证,此时,若能补气养血,调理经脉,疮当自消。”告诉我们医者,要懂得病生在何经脉,如生在气血少的少阳经,就不宜大量用苦寒药攻之。应一方面针灸,一方面服一些补气养血扶正的药来调整经脉,充实气血,疮当得愈。我根据汪氏这一治疗原则,在临床治疗皮肤病采用了针刺、艾灸、拔罐三结合的方法。针灸这门科学是我国医学独特的治疗方法。它对人体各系统之器官和组织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可使人体机能由不正常恢复到正常,调和阴阳,扶正去邪,疏通经络,气血畅行。在针刺的手法上,根据病症的需要施治。如该泻的泻,该补的补,该平补平泻的平补平泻,留针时间多少等。灸法《医学入门》指出“药之不及,针之不达者,必须用灸法。”所以针法与灸法相交,具有一定的长处。灸法可温经散寒,扶阳固脱,行气活血,另外还有防病保健的作用。火罐法:火罐法与灸法的作用相近,具有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散风去寒,除湿的作用。
以下谈谈关于牛皮癖、湿疹、神经性皮炎三种皮肤病在针刺、艾灸、拔火罐三结合的方法施治下所取得的医疗效果:1.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好发于颈项、肘等处,中医称为“摄领疱”。其症状有:①局部性神经皮炎;②多发性神经性皮炎;③泛发性神经性皮炎;④弥漫性神经性皮炎。都是经久不愈症。
此病发生常与风湿热三邪蕴阻肌肤,营养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养,以及情绪波动等有关。
局部性神经性皮炎。
皮损区及其周围皮肤。
根据皮损的大小进行围刺,或扬刺,围刺的针尖向中心方向进针0.5—1寸。围刺的针数不定。皮损面大,围刺的针数可多,皮损面小,可扬刺,围刺最多不得超过20针,最后在皮损的中心直刺1一3针(深0.3—0.5寸),用泻法,不留针,隔日针1次。
2.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皮疹具有多形性,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常对称分布和反复发作。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旋耳疮”、“锈球风”、“四弯风”等,类似急性湿疹,耳周湿疹、阴囊周疹、肘膝窝部周疹及婴儿周疹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浸疮”记载:“此症初行痂疥,瘙痒无时,蔓延无止,抓津*水,浸淫成片”,又如“胎厥疮”记载此症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奶癖”。
本病常饮食失节或食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造成脾胃湿热所困,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湿性重浊粘腻,易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故缠绵不已,反复发作。
热重于湿型(相当于急性湿疹)
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损初起皮肤潮红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脉弦滑或弦兼数。
湿热内蕴,热盛于湿
清热利湿,散风凉血,和络止痒
大椎(点刺放血)、曲池、合谷、偏历、阴陵泉、公孙、血海、膈俞、脾俞、胃俞、肺俞、足三里。随证加减。
大椎、曲池可清热散风,大椎为诸阳之会,对清头面、背部之邪热具有良好效果。
3.牛皮癖(又称银屑病)
牛皮癖是一种常见的红斑屑性皮肤病,该病经过缓慢、具有复发倾向。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白疮”、“蛇虱”相类似。“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折裂血出痛楚”。赵炳南医家认为:“芘者如疮,首刺入疾病”。表示此病顽固的意思。
本病多因情志内伤,气机壅滞,郁久化火,心火宄盛,*热伏于营血;或因先天不足,体质弱者;或因饮食失节,脾胃失和,气机不畅,郁久化热,复受风热*邪而发病,若病久或反复发作,阴血被耗,气血失和,化燥生风或经脉阻滞、气血凝结,肌肤失养而致。
初起为淡红色点状斑丘疹,逐渐扩大,部分相互融合,形成境界清楚的癖片,搔刮后有银白色、光泽、干燥的鱗屑,层层脱落。最后一层与基底面附着较紧,呈光滑的薄膜,刮下薄膜为细小出血点,筛状出血。
急性发展状态的皮损,多呈点滴状,鲜红色,搔痒较著。静止期的皮损常为斑块状或地图状等。消退期的皮损常呈环状、半环状。少数皮癖上的鳞屑较厚,有时堆积如壳砺状。
皮损可在身体任何部位对称性发生,好发于肘、膝关节侧和头部。重者全身癖块融合,肿胀、痛痒,甚至两臂不能抬举双腿乏力、厌食、睡眠不安。部分患者发病前有发烧、咽痛的病史。少数的患者指(趾)甲早期甲板呈点状凹陷(顶针指)以后甲板开始增厚,失去光泽,甲板与甲床分离。肌粘膜有病变,多见于口唇有银金鳞屑,或白色边缘明显的斑盘。有些患者有家族史。
此外,牛皮癖病患者继发红皮症者称为银屑病性红皮症;皮癖有少量渗出,附有湿性鱗屑,或初起为小脓疱,伴有发烧等症状者称为脓疱性银屑病;合并关节炎者,称为银屑性关节炎。
①血热型;②血燥型;③血淤型。
血热型
皮癖发生及发展迅速,皮肤潮红,皮癖多呈点滴状,新生皮癖不断出现,鱗屑较多,表层易剥离,基底有点状出血,瘙痒明显,常伴有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大便干,小便*,舌质红,舌苔*或腻,脉弦滑或数。
内有蕴热,郁于血分。
清热故血活血,疏风解痒。
血燥型
病程较久,皮癖色淡,原发皮癖增厚,呈淡白色,舌质淡红,苔少,脉缓或沉细,乏力、头晕、大便稀、小便清、不欲饮,纳差。
阴血不足,肌肤失养。
第一步健脾利湿;第二步养血滋阴。
血瘀型
皮损肥厚,颜色暗红或紫暗,经久不退,蔓延全身,舌质紫暗或见淤点或淤斑,脉涩或细缓。女性五十岁以下者多有痛经或血块。
经脉阻滞,气血凝结。
通经活络,活血化淤。
最后愿我们大家共同为了针灸事业,在针灸学领域里,“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反复摸索、掌握,献出真本领,为人民治病,普救生灵之苦。
中医有句名言,说“内不治喘,外不治癣”,可见喘证和皮肤病是很不好治的两种病。但是相比较而言,针灸治疗皮肤病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友情提醒: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