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腰围的小动作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richangbaojian/325.html湿疹的本质起源于湿,再源于热而引起,辨治时,我们首先要分清是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热重于湿者,临床多见皮疹色红如丹,肿胀灼热,瘙痒剧烈,渗液流津,抓痕累累,皮损偏于上者,我们可以选择*连解*汤合苍术白虎汤加减治疗,偏于下者,可以选用萆薢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治疗。湿重于热者,临床多见皮疹轻度潮红,皮损肥厚,色泽暗红或晦暗,瘙抓后糜烂渗出不止,皮损偏于上者,我们可以选择除湿胃苓汤合三仁汤加减治疗,偏于下者,可以选用清脾除湿汤加减治疗。其次,要分清火热在气分,还是在营血分,热在气分者,可选加清气分的药如石膏、连翘、竹叶、金银花等药,火热入营血者,可选加清热凉血药如白茅根、生地、赤芍、水牛角等药。湿疹日久,湿热耗伤阴血,导致血燥夹湿,引起慢性湿疹的发生,对于这一证型,我们可以选用选大胡麻丸或健脾润肤加减治疗。
湿疹中医又称为“湿疹”、“湿*”、“浸淫疮”、“湿癣”等名称,历代无系统之记述,散在于各医家之篇章中,如汉·张机《金匮要略》云:“浸淫疮,从口流向四支者可治,从四支流来人口者不可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渍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云:“浸淫疮者,浅搔之蔓延长不止,搔痒者,初如疥,搔之转生计相连著是也。”又云:“运气淫浸,皆属火。经云:岁火太过,甚则身热肤浸淫是也。”清·吴谦等《医宗金》云:“遍身生疮,形如粟米,搔痒无度,搔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纵观古人之著述,论其症状多,论其成因和治法少,论其局部症状多,论其泛发者少,凡言及泛发者,称为浸淫也,足见其病始于火热*邪,郁于肌肤而发,其间必挟湿也。患者始发于下肢,对称发生,药后虽得暂时缓解,然湿*未清,久郁于内突然泛发,遍及全身,来势凶猛,表现为红疹、斑、片状、苔癣样皮损,搔抓不已,血痕遍体,流水脱屑,并有色素沉着,且又缘于突停激素,以致暴发而再用又无效验,此湿*内侵血分,外郁肌肤,遍体泛发,外治法用药实属困难,外涂之药难解内郁之邪也。故用大剂犀角地*汤以水牛角代犀角,因犀角为保护野生动物而于近代禁用,加大青叶、紫草以凉血解*,*柏、苍术之二妙合用,再加苦参以清热燥湿,首乌、当归养血和血,更用白藓皮、蛇床子、地肤子、蝉蜕、芥穗、白蒺藜、皂角刺、甘草大剂燥湿、祛风、止渗、杀虫、止痒,症状明显好转,去生地、紫草加生*芪以生肌敛疮,加乌蛇以助搜风止痒之力,可见“内病外治,外病内治”之说信不谬矣,然亦需辨证准确
中医学“湿疮”范畴,因其皮损各异和发病部位不同,又有多种病名如“浸淫疮”,指泛发性湿疹,“绣球凤”指阴囊湿疹旋耳疮指耳部湿疹等,其病因系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而成,急性者以湿热型为主,以清热利湿为法;亚急性者多与脾虚不运,湿邪留恋有关,治宜健脾化湿;慢性者常因病久伤血,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去濡养而成治宜养血祛风为主。
近年来,对湿疹提出不同看法,将部份湿疹划属为异位性皮炎,部分划属于接触性皮炎,还有属于职业性皮肤病及某些疾病的继发表现,这样,湿疹作为独立性疾病的基础已经动摇,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阐明。
1.急性湿疹,开始为对称性斑,常有水肿,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群集小丘疹小水疱,边缘不清。因搔抓或摩擦出现明显的点状参出,继而造成片状的糜烂,结痂等多形皮损。继发感染后,可有脓疱和脓性分泌物,皮肤以糜烂渗液为主,一个月左右可愈。
2.亚急性湿疹,多由急性转变而来炎症减轻,皮疹以红斑,丘疹鳞屑,结痂为主,有剧痒。
3.慢性湿疹:多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而来,也有无明显急性期而成慢性湿疹者。皮疹特征以皮肤肥厚粗糙脱屑,癣化为主。
(一)辨证要点:总由禀赋不足,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急性者以湿热为主,常夹有外风;慢性者,以血虚风燥,湿热蕴阻为主。
(二)分型论治
1.湿热型(湿热蕴蒸)
症状:皮损潮红,水疱,糜烂,流滋,边界弥漫剧痒,胸闷纳呆,便秘溲赤,苔薄*腻,脉滑数,多为急性湿疹表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萆薢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
处方:银花15克,连翘12克,苦参15克,丹皮10克,苍术*柏各10克,萆薢15克,土茯苓30克,茵陈30克,大*6克,生甘草6克。
加减发于上部或弥漫者多夹风邪,加桑叶,菊花各10克,蝉蜕10克,去*柏,茯,,苓,发于中部或肝经分布者加龙胆草15克,山栀10克,*芩10克;发于下部者,加牛膝10克,车前子30克,痒甚者加白藓皮3克,地肤子30克;皮损欣红灼热者,加生地3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
2.血热型
症状:皮损以红斑,丘疹,血痂为主,瘙痒剧烈脱屑不多,口干舌红,脉细数。
多为急性湿疹表现。
治法:清热凉血利湿。
方药:皮癣汤加减。
处方:生地3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连克,山栀15克,白先皮30克,地肤子30克,希莶草15克,苦参15克,生甘草10克。
加减:口干少津加麦冬12克,玄参15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热盛伤阴者加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芩12克。
3.湿阻型
症状:皮损色暗淡红,滋水浸淫,胃纳不香,面色萎*便溏溲少,苔白腻,脉濡滑,多为亚急性湿疹表现。
治法:健脾除湿。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处方:苍术10克,白术10克,猪苓10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苡仁30克,车前草15克,泽泻15克,徐长卿15克,茵陈30克,陈皮10克。
加减:胃纳不佳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胸闷不舒者加厚朴10克,枳壳10克;大便溏泻者加银花炭15克,*芩炭10克剧痒滋水过多者加滑石30克,苦参30克。
4.血燥型(血虚风燥)
症状:湿症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体瘦,舌淡苔薄,脉濡细。相当于慢性湿疹。
治法:养血祛风,清热化湿。
处方:生地3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小胡麻30克,白藓皮30克,地肤子20克,萆薢15克,茯苓皮30克,蛇床子15克,生甘草10克。
加减:痒不能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蛎各30克,夜交藤30克,枣仁15克,腰脊酸软者加毛犬片,仙灵脾,菟丝子各15克;口渴咽者,加玄参15克,麦冬10克,石斛15克,皮肤粗糙肥厚者,加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乌梢蛇,千地龙各15克,(研细末分次吞服)。湿疹急性发作潮红灼热者加地骨皮15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紫草10克;头面部湿疹加川芎、羌活、白芷各9克,忍冬藤30克;小腿湿疹加泽兰10克,莪术10克,川牛膝10克。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的原则介绍:
1、湿热型湿疹:此类型在脂溢性湿疹、急性湿疹、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身上比较多见,皮肤症状为起红斑、水疱、流*水、味腥黏臭,也有些患者的湿疹会糜烂、结*痂、脱皮,伴随着剧烈的瘙痒症状,大便秘结,小便*赤。舌质红、*或腻。在治疗的时候应采取利湿清热的辩证治疗原则,可选用方药为龙胆泻肝汤。
2、脾湿型湿疹:多是一些亚急性湿疹患者、泛发型湿疹的患者。皮肤表现为起连片小水泡、出水、暗淡不红,或同时伴随着食欲不佳、腿脚浮肿、面色萎*、小便微*、大便稀。舌质淡、舌苔白或腻。中医认为这些患者的治疗原则为健脾除湿,可选方剂为湿胃苓汤。
3、血热型湿疹:指的就是丘疹性湿疹,患者表现为浑身出现红丘疹、剧痒、抓破后会出血。舌质红,苔薄白。治疗原则为清热凉血,祛风除湿,可选用的中药方剂名为凉血除湿汤。
4、伤阴型湿疹:此类型在临床当中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泛发型湿疹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浸润、有少量出水、干燥脱屑。舌质红,舌苔光。辩证治疗原则为滋阴养血,除湿止痒,一般让患者使用滋阴除湿汤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淋雨涉水,久卧湿地医学
教育网整理。使内外湿邪相搏久而化热,湿热蕴结,充于肌肤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湿热化火可发为急性湿疹,常表现热重于湿,湿热蕴结肌肤则多为慢性湿疹,常表现为湿重于热。湿邪郁久亦可化燥伤阴致脾虚血燥。
1.脾虚血燥型
主证:多见于慢性湿疹。病程日久,皮损以“厚”为突出特点。皮肤粗糙肥厚,相对局限,有明显瘙痒,易倾向渗出,表面有抓痕、血痂,可伴色素沉着。可有身倦乏力,食纳不香,失眠多梦等。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缓。
辨证:脾虚血燥,肌肤失养。治法:健脾燥湿,养血润肤。
处方:健脾润肤汤加减:*参10g、茯苓l0g、白术l0g、当归l0g、赤白芍各l0g、熟地l0g、丹参15g、鸡血藤15g、白鲜皮30g、苦参15g、首乌藤30g、刺蒺藜30g、地肤子15g、陈皮10g、积壳l0g.
2.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湿盛型)
主证:多见于亚急性湿疹及体弱脾虚患急性湿疹者。表现为皮肤轻度潮红,有淡红色或暗红色粟粒状丘疹、水疱、轻度糜烂、渗出、结痂、脱屑反复发作者,痒重抓后糜烂渗出不止。可有胃脘满闷,饮食不香,口中黏腻,口渴而不思饮,身倦乏力,女性白带清稀,淡而不臭,便不干或先干后塘,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辨证:湿热内蕴,湿盛于热。治法:清脾除湿,佐以清热。
处方:清脾除湿汤加减:生白术l0g、生积壳l0g、生慧米30g、生芡实l0g、生扁豆l0g、生*柏l0g、干生地30g、*苓l0g、茵陈30g、车前子15g、泽泻15g、白鲜皮30g、苦参15g.
3.湿热内蕴、热盛于湿(热盛型)
主证:发病急、病程短,相当于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状如涂丹,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疙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抓后痒痛相兼,渗出不止。常伴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秘结,小溲*赤,舌质红,苔*腻,脉弦滑数。
辨证:湿热内蕴,热盛于湿。乃因内热炽盛,蕴湿不化,或兼感*热或风热之邪,继发感染或外感风邪,风湿热*搏结,薰蒸肌肤而发。血热*盛则斑疹鲜红灼热,湿蕴不化则见肿胀水疱,脂水淋漓;蕴热化火,心火内生则心烦不眠、瘙痒难忍。
处方:历经龙胆泻肝汤、清热除湿汤、清肤合剂、石兰草煎剂几个发展阶段,笔者总结组创了石兰草方:生石膏30g、板蓝根30g、龙胆草l0g、车前草30g、*芩log、干生地30g、丹皮15g、赤芍15g、马齿苋30g、六一散30g.
主要为以下四型:
热*
1症状
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损初起,皮肤锨红潮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疮密集,渗液流津,瘙痒难忍,抓破后有痛感,伴身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腻,脉来弦数。
2辨证分析
外邪袭表腠理素虚,加之经常涉水浸湿,湿性粘滞聚于肌腠,影响卫气宣发,营卫失和,血行不畅,外卫不固,易受风热之邪入侵,湿与风、热三邪互相搏结,充于肌腠,浸淫肌肤,发为湿疹。
3治法
清热解*,佐以祛湿。
4处方
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芩12克,荆芥7克,防风7克,牛蒡子12克,蝉衣6克,射干15克,栀子9克,丹参10克,土茯苓15克,生甘草3克。
5疗效
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共治疗例,近期治愈例,显效4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9.2%。
6常用成方
可用牛*解*片、银翘散、消风散、*连解*汤、防风通圣散等。
湿热
1症状
起病较缓,局部皮损多为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皮肤轻度潮红,瘙痒不休,抓破后糜烂渗出液较多,伴有身倦微热,纳呆乏味,大便不干或溏,小便短涩。舌质淡红,苔白腻或淡*腻,脉来濡数。
2辩证分析
湿热内蕴素体阳盛,嗜食炙膊厚味、酒、烟、浓茶、辛辣之品,脾胃受伐,运化失常,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互结壅于肌肤,影响气血运行,而发湿疹。
3治法
清热利湿,祛风解*。
4处方
萆薜30克,苍术15克,蛇床子15克,白藓皮15克,生薏苡仁20克,*柏12克,川牛膝12克,赤芍12克,苦参15克,*芩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
5疗效
以上方化裁共治疗例,近期痊愈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3%。
6常用成方
二妙丸、四妙丸、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等。
血燥
1症状
病情迁延反复,瘙痒无度,皮肤干燥脱屑,粗糙发裂,局部糜烂流少量*水,皮损多呈对称性分布,皮损处有结血痂、鳞屑,大便秘结,小便*少。舌质偏红,苔净,脉象细数。
2辩证分析
向为血热之躯,因七情过度,致心火炽盛,内扰心营,暗耗心血,血虚风胜,交织于肌肤,致肌腠失荣,疮疹叠起。
3治法
养血祛风,清热化湿。
4处方
生地15克,当归2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川芎9克,防风6克,苦参15克,泽泻12克,*芩12克,首乌12克,白藓皮12克,威灵仙12克,生甘草2克。
5疗效
上方加减共治疗75例,近期痊愈48例,好转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
6常用成方
可选四物汤、清营汤、凉血地*汤、当归补血汤等。
湿阻
1症状
病程日久,缠绵不已,皮肤粗糙肥厚,伴明显瘙痒,局部皮损处搔痕、糜烂,抓后津水淋漓,渗液浸淫,皮疹色暗,泛发全身或局部,身重乏力,胸闷纳呆,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来濡缓。
2辩证分析
脾胃素虚,或因饮食失节,戕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水湿蓄积,停滞于内,浸淫肌肤,而发湿疹。
3治法
健运脾胃,除湿祛风。
4处方
生*芪30克,白术15克,苍术9克,茯苓20克,米仁30克,陈皮9克,厚朴9克,茵陈9克,泽泻12克,赤芍12克,防风6克,徐长卿12克,生甘草2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