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至简自学中医系列一病机诊断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最佳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626/4197040.html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基础理论.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3.“木”的特性是:曲直。

4.“水”的特性是:润下。

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属于“火”的是:喜。

4.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之官”指:肝。

5.“生之本”指:心。

5.“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55.“先天之本”是指:肾。

56.“后天之本”是指:脾。

57.“生气之源”指:脾。

58.“主气之枢”指:肺。

59.“生痰之源”指:脾。

60.“贮痰之器”指:肺。

6.主行血的是:心。

6.主统血的是:脾。

63.朝百脉的是:肺。

64.主生血的是:脾。

65.通调水道的是:肺。

66.运化水液的是:脾。

67.主行血的是:心。

68.主藏血的是:肝。

69.司呼吸的是:脾。

70.主纳气的是:肾。

7.主疏泄的是:肝。

7.主闭藏的是:肾。

73.气血生化之源是:脾。

74.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心。

75.主血的是:心。

76.主气的是:脾。

77.藏神的是:心。

78.调畅情志的是:肝。

79.主治节的是:肺。

80.主升清的是:脾。

8.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肾。

8.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是:心。

83.心的功能为:行血。

84.肝的功能为:藏血。

85.肾的功能为:纳气。

86.肺的功能为:主气。

87.称为刚脏的是:肝。

88.称为娇脏的是:肺。

89.“中正之官”指:胆。

90.“受盛之官”指:小肠。

9.“主津”的是:大肠。

9.“主液”的是:小肠。

93.主受纳的是:胃。

94.主化物的是:小肠。

95.“水谷之海”指:胃。

96.“州都之官”指:膀胱。

97.有“精血同源”关系的是:肝肾。

98.气机升降之枢是:脾胃。

99.有“水火既济”关系的是:心肾。

00.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

.“髓海”指:脑。

.“血府”指:脉。

3.肺在体为:皮。

4.肝在体为:筋。

5.肾在体为:骨。

6.心在体为:脉。

7.心在志为:喜。

8.肾在志为:恐。

9.肝在志为:怒。

0.脾在志为:思。

.脾的华为:唇。

.肾的华为:发。

3.心的华为:面。

4.肝的华为:爪。

5.肝在窍为:目。

6.肾在窍为:耳。

7.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是:推动作用。

8.与血液运行有关的是:推动作用。

9.精血转化依靠气的:气化作用。

0.津液运行依靠气的:推动作用。

.肾所摄纳之气是指:清气。

.三焦所通行之气是指:元气。

3.脉内的气是指:营气。

4.脉外之气是指:卫气。

5.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6.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

7.脾肺共同化生的气是:宗气。

8.肺所宣发的气是:卫气。

9.生化血液的气是:营气。

30.推动心脏搏动的气是:宗气。

3.贯心脉的气是:宗气。

3.推动生长发育的气是:元气。

33.治疗血虚时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气能生血。

34.“气随血脱”的理论基础是:血能载气。

35.“夺血者无汗”的理论基础是:津血同源。

36.“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津能载气。

37.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足少阴肾经。

38.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足太阳膀胱经。

39.分布于下肢内侧前缘的是:足太阴脾经。

40.分布于下肢内侧中线的是:足厥阴肝经。

4.足三阳经的走向是:从头走足。

4.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走头。

43.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手少阴心经。

44.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手太阴肺经

45.循行于下肢外侧后缘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

46.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

47.起于中焦的经脉是:手太阴肺经。

48.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

49.别络的生理功能为: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四肢的联系。

50.经别的生理功能为: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5.冲脉的功能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5.跷脉的功能是: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53.太阳经病可见:头项痛。

54.厥阴经病可见:巅顶痛。

55.“十二经脉之海”是指:冲脉。

56.约束纵行诸经的是:带脉。

57.“阳脉之海”是:督脉。

58.“阴脉之海”是:任脉。

59.最易导致“行痹”的邪气是:风邪。

60.最易导致“着痹”的邪气是:湿邪。

6.火热之邪致病可见:狂躁妄动。

6.湿邪致病可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

63.其性凝滞者为:寒邪。

64.其性粘滞者为:湿邪。

65.致病后常先困脾的邪气是:湿邪。

66.最易伤肺的邪气是:燥邪。

67.寒邪的致病特点是:易伤阳气。

68.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易于伤肺。

69.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开泄。

70.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凝滞。

7.其性收引的邪气是:寒邪。

7.其性升散的邪气是:暑邪。

73.易袭阴位的邪气是:湿邪。

74.易袭阳位的邪气是:风邪。

75.情志为病,过喜则:气缓。

76.情志为病,过悲则:气消。

77.过度悲伤可引起:精神萎靡不振,气短乏力。

78.暴喜可引起: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

79.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可导致:肾盛乘心。80.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辛可导致:肺盛乘肝。8.可损伤心脾的因素是:劳神过度。

8.可损伤脾胃的因素是:过饱。

83.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邪气。

84.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是:正气不足。

85.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证是:虚实夹杂证。

86.邪气亢盛,正气不衰的证候是:实证。

87.正气不足,邪气已尽,所形成的是:虚证。

88.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是:真实假虚证。89.阴盛格阳证属于:真寒假热证。

90.阳盛格阴证属于:真热假寒证。

9.阳虚则寒出现:虚寒证。

9.阳胜则热出现:实热证。

93.阴虚则热可引起:虚热证。

94.阴胜则寒可引起:实寒证。

95.外感寒邪的病机是:阴偏胜。

96.过食生冷的病机是:阴偏胜。

97.邪热内盛可出现:阳盛格阴。

98.阴寒内盛可出现:阴胜则寒。

99.“阴胜则阳病”的含义是:阴邪为病,阳气受损。

00.“阳胜则阴病”的含义是:阳热亢盛,阴液受损。

.阴液不足,不能制阳为:阴虚则热。

.阳邪致病,导致阳偏盛为:阳胜则热。

3.阳偏盛所导致的证候是:实热证。

4.阳偏衰所导致的证候是:虚寒证。

5.阴偏衰所形成的证候是:虚热证。

6.阴偏盛所形成的证候是:实寒证。

7.气脱病变,常见:汗出不止。

8.气滞病变,常见:闷胀疼痛。

9.气闭可见: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0.气滞可见:闷胀疼痛。

.气升举无力的病变是:气陷。

.脏腑功能低下或衰退,多形成哪种证候:气虚。

3.气脱属:气的出入异常。

4.气闭属:气的出入异常。

5.气闭或气脱的病机,主要是指:气的出入异常,或闭阻,或外散。

6.气陷病机,主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脏腑位置下垂。

7.血热是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或迫血亡行。

8.血瘀是指:血液循行迟缓或不畅或瘀阻停滞。

9.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濡养功能减退。

.气滞可见:胸胁胀满疼痛。

.气不摄血可见:面色无华,疲乏无力,便血,皮下出血。

3.反治属于:治病求本。

4.用寒远寒属于:因时制宜。

5.正治属于:治病求本。

6.既病防变属于:治未病。

7.虚人感冒应选用的方法是:标本同治。

8.二便不利应选用的方法是:急则治其标。

9.寒因寒用属于:反治。

30.实则泻之属于:正治。

3.热因热用属于:反治。

3.热者寒之属于:正治。

33.扶正法适用于:虚证。

34.祛邪法适用于:实证。

中医诊断学

.称“庭”的是:额。

.称“藩”的是:颊侧。

3.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称:主色。

4.随气候生活条件而改变的面色称:客色。

5.失神的表现是:精神萎靡,两目晦暗。

6.得神的表现是:面色荣润,目光精彩。

7.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胖。

8.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乍*乍白。

9.肾精久耗者最常见:面色黑而干焦。

0.瘀血证最常见:面色青紫。

.*疸:面目一身俱*。

.萎*:面*枯槁无光。

3.望色十法中色浊主:病在阴。

4.望色十法中色泽主:生。

5.面色白,多为:阳气虚衰。

6.面*虚浮,多为:脾虚湿蕴。

7.心血瘀阻见:面色口唇青紫。

8.脾虚湿阻可见:面*虚浮。

9.脏腑精气衰竭则:肉消著骨。

0.中焦有火则:形瘦食多。

.瘫痪的特征是: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痿证的特征是: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

3.痹证的特征是: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

4.热邪壅肺则:鼻翼煽动。

5.肺胃热*则:咽喉红肿溃烂。

6.肝风内动可见:横目斜视。

7.小儿慢脾风多见:昏睡露睛。

8.肾精耗竭可见:瞳仁扩大。

9.黑珠属肝称:“风轮”。

30.白珠属肺称:“气轮”。

3.瞳仁属肾称:“水轮”。

3.筋之精为:黑睛。

33.骨之精为:瞳仁。

34.血之精为:眼络。

35.耳流白脓为:缠耳。

36.耳流臭脓为:耳疳。

37.气阴两亏,虚火上浮,可见: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

38.肺胃热*壅盛可见: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

39.肺胃热*伤阴重证可见: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复生。

40.肾在舌分属部位是:舌根。

4.心肺在舌分属部位是:舌尖。

4.湿热内阻可见:舌苔*厚腻。

43.痰饮水湿内停可见:舌苔水滑。

44.胃阴耗损,胃气虚弱:舌苔剥。

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属:脾肾阳虚。

46.舌瘦薄、色淡者多属:气血两虚。

47.提示胃气大伤,胃阴枯竭为:舌光无苔。

48.提示正气渐复为:舌苔由厚变薄。

49.舌苔由薄转厚为:邪气入里。

50.舌苔厚腻骤然消退为:胃气绝。

5.胃之气阴两伤可见:镜面舌。

5.湿热可见:*腻苔。

53.热盛津伤可见:燥苔。

54.瘟*内盛可见:粉白苔。

55.湿病化热,津液暴伤可见:苔白糙裂。

56.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绛舌薄白苔。

57.气营两燔的舌象:绛舌*白苔。

58.里热挟湿的舌象是:红舌苍老滑苔。

59.风痰病机是:肝风挟痰。

60.寒痰病机是:寒伤阳气,气不化津。

6.湿痰特点是:痰多色白滑。

6.寒痰特点是:痰白而清稀。

63.疹的特点是:高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

64.斑的特点是: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

65.湿疹的病机是:风湿热留于肌肤。

66.缠腰火丹的病机是:肝火妄动,湿热薰蒸皮肤。

67.隐疹的病机是:营血虚,风中经络。

68.小儿指纹紫为:内热。

69.小儿指纹色淡为:虚证。

70.热扰心神则见:谵语。

7.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则见:郑语。

7.太息表明:肝气郁结。

73.呃逆表明:胃气上逆。

74.实热证则:咳吐粘痰*水。

75.虚寒证则:咳吐清水痰涎。

76.胃阴虚则:干呕。

77.食滞则:呕吐酸腐。

78.呼吸困难,短促急迫为:喘。

79.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者为:短气。

80.喘息气粗,声高息涌为:实喘。

8.咳嗽胸闷,纳呆,泛恶,头晕目眩,苔腻脉滑者为:痰饮。

8.湿温特点是: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83.阳明实热特点是:日晡热甚,汗出大便干结。

84.阴虚火旺则:午后低热。

85.湿热交阻则:身热不扬。

86.阳虚可致:自汗。

87.阴虚可致:盗汗。

88.里热亢盛则:蒸蒸汗出。

89.气血运行不周则:半身汗出。

90.头顶痛属:厥阴经。

9.前额痛属:阳明经。

9.有形实邪闭阻气机为:绞痛。

93.湿邪困遏气机为:重痛。

94.真心痛的诊断依据是:胸痛持续不解,面色青灰。

95.肺痈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

96.肺痈为:胸痛、身热、咳吐脓血腥臭痰。

97.肺阴虚为: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

98.肝火炽盛可致:胁肋灼痛,面红目赤。

99.肝气郁结可致:胁胀痛,太息易怒。

00.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

.胃脘隐痛多因:胃阴虚。

.蓄血可见:小腹剌痛,小便自利。

3.虫积可见:绕脐痛,起包块。

4.行痹可见:四肢关节游走窜痛。

5.著痹可见:关节疼痛重着不移。

6.实热便秘特征是:高热,腹满胀痛,舌红苔*燥。

7.阴虚便秘特征是: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8.湿热蕴结大肠多见:便溏如臭糜,泻下不爽。

9.脾虚中气下陷可见: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出。

0.肝胃蕴热则:口中泛酸。

.火邪炎上则:口苦。

.迟脉为:脉来一息不足四至。

3.代脉为:脉来一止,止有定数。

4.结脉为:脉来一止,止无定数。

5.虚脉见于:气血两虚。

6.微脉见于:阳气衰微。

7.濡脉与弱脉不同处是:部位。

8.短脉与动脉不同处是:流利度。

9.促脉与疾脉不同处是:节律。

0.浮脉与散脉不同处是:力度。

.实脉的脉象是: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洪脉的脉象是:状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3.滑脉的脉象是:脉来流利,应指圆滑。

4.突然大出血时多见:浮大中空。

5.长期慢性出血,而致气血不足可见:浮而细软。

6.气血耗散,脏腑精气欲脱可见:浮大无根,按之消失。

7.浮脉可见:脉象轻按即得。

8.实脉可见: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9.肝郁化火多见:弦数脉。

30.气分热盛多见:洪数脉。

3.内热食积多见:滑数脉。

3.肝火夹痰为:弦滑脉。

33.阳明热盛为:洪数脉。

34.寒凝血瘀为:沉涩脉。

35.表证挟痰为:浮滑脉。

36.虚脉的脉象是: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37.芤脉的脉象是: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38.滑脉的脉象是:流利圆滑如珠走盘。

39.数脉的脉象是:脉来数一息五至以上。

40.濡脉的脉象为:浮而细软。

4.细脉的脉象为:脉形小而应指明显。

4.微脉的脉象为:极细极软,若有若无。

43.疮疡阳证为:高肿灼手,根盘紧束。

44.疮疡已成脓为:按之边硬顶软,有波动感。

45.痞是:心下满,按之柔软无压痛。

46.积是:腹内有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

47.聚是:肿块时聚时散,痛无定处。

48.症见恶寒发热,腹痛泄泻是:表里同病。

49.症见恶寒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

50.舌苔*白相兼是:由表入里。

5.实热证可见:蒸蒸汗出。

5.亡阳证可见:冷汗淋漓。

53.畏寒肢冷,少气乏力,舌淡嫩是:虚寒证。

54.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缓是:表虚证。

55.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是:表实证。

56.外感寒邪出现恶寒发热为:阴胜则寒。

57.久病体虚出现畏寒肢冷为:阳虚则寒。

58.阴虚证可见:渴不多饮。

59.温病热入营分可见:渴不多饮。

60.热极似寒属:转化。

6.寒极似热属:真假。

6.阴阳两虚属:同病。

63.属转化关系为:因虚致实。

64.属错杂关系为:上热下寒。

65.属格拒关系为:真寒假热。

66.表寒里热属:错杂。

67.上盛下虚属:错杂。

68.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属:同病。

69.邪实为主、正虚为次者是:实证夹虚。

70.正虚为主、实邪为次者是:虚证夹实。

7.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者是:虚实并重。

74.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溏,此属:上热下寒。

75.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烦躁,口渴,脉浮紧,此属:表寒里热。

76.身热面赤,口渴,脉大,但欲盖衣被,渴喜热饮,脉大无力,此属:真寒假热。

77.风邪致病的特点是:发热恶风,头痛汗出。

78.火邪致病的特点是:发热口渴,谵妄吐衄。

79.暑邪致病的特点是:恶热汗出,口渴乏力尿*。

80.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多见于:外感风邪。

8.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肢体麻木多见于:血虚动风。

8.心悸失眠,健忘,纳呆,神疲者属:思伤。

83.遗精滑精,二便自遗者属:恐伤。

84.气血耗散,脏腑精气欲脱脉象可见:浮大无根,按之消失。

85.外感病脉象可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86.寒邪致病特征是: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87.湿邪致病特征是:头胀而痛,胸闷身重,脉濡。

88.少阳病的临床表现为:寒热往来,胸闷食少。

89.表热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红痛,脉浮数。

90.伤暑的临床表现为:身热多汗,口渴喜饮,倦怠乏力,小便赤短,脉濡数。

9.阴虚证可见:渴不欲饮。

9.瘀血证可见:但欲漱水不欲咽。

93.突然大出血时多见:脉浮大中空。

94.长期慢性出血者多见:脉浮而柔细。

95.胸胁胀痛,咳唾更甚是:饮停于胸胁。

96.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是:饮停于肺

。97.瘀血证时,面部颜色可见:黑色、青色。

98.水湿内停时,面部颜色可见:*色、黑色。

99.血虚的病机是: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

00.血瘀的病机是:血液循行不畅或停滞。

.气随血脱者为:大量出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淋漓,脉微欲绝。

.气不摄血者为:面色淡白,而无华气短乏力,漏下不止,舌淡,脉细弱。

3.气滞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胸胁胀闷窜痛,胁下痞块,剌痛拒按,舌紫暗,脉涩。

4.气血两虚的临床表现可有:眩晕,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萎*,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

5.气虚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面色暗晦,身倦乏力,剌痛拒按,舌淡暗,脉沉涩。

6.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是:眩晕、昏厥、呕血。

7.气滞的临床表现是:胀闷、疼痛。

8.痰迷心窍可致:神志昏糊,或癫或痫。

9.痰停经络可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0.痰滞胃脘可致:脘闷纳呆,恶心呕吐。

.痰滞于胃则:眩晕呕恶。

.痰滞经络则:肢体麻木。

3.痰结皮下肌肉则:痰核瘰疬。

4.胸胁胀闷作痛是由于:饮停于胸胁。

5.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是由于:饮停于肺。

6.痰饮内停见:渴喜热饮。

7.热盛津伤见:口渴喜饮。

8.肝火炽盛多见:弦数脉。

9.食积内热多见:滑数脉。

0.肺热壅盛为:咳嗽气喘,咯痰*稠。

.肺痈为:咳嗽胸痛,咯吐脓血脓臭痰。

.燥邪犯肺为:咳嗽,痰少粘稠难咯。

3.小便混浊如米泔多属:中气下陷。

4.*疸色晦暗如烟薰多属:寒湿困脾。

5.阴挺多属:中气下陷。

6.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胸闷纳呆者多因:湿邪困脾。

7.头面浮肿,继而遍及全身,恶风发热者多因:风水相搏。

8.女子宫寒不孕是:肾阳虚。

9.男子滑精早泄是:肾气不固。

30.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是:肾精虚。

3.肝气郁结的诊断依据是:胸胁胀痛而走窜。

3.胸痹的诊断依据是:胸痛彻背时作时休。

33.痰热蕴肺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痰。

34.头晕昏沉,胸闷,苔腻脉滑的病机是:痰湿内阻。

35.头晕胀痛,头重足飘的病机是:肝阳上亢。

36.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的病机是:气血两虚。

37.肝气上逆则:喉中痰鸣。38.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

39.脾胃湿热可见:眼睑红肿湿烂。

40.心火可见:目眦赤。

4.痫证的病机为:肝风挟痰。

4.狂证的病机为:痰火扰心。

43.脾胃气虚可见:大便干结。

44.肝郁乘脾可见:大便时干时稀。

45.脾胃湿热可见:*腻苔。

46.胃之气阴两伤可见:花剥苔。

47.消谷善饥见于:胃火亢盛。

48.饥不欲食见于:胃阴不足。

49.心阳虚的临床表现有: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畏冷肢凉、舌淡胖,脉微细。

50.心阴虚的临床表现有:以上都不是。

5.瘀阻心脉为:痛如针剌、舌质紫暗。

5.阴寒凝滞心脉为: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缓,畏寒肢冷。

53.热邪壅肺为:发热胸痛,咳吐脓血。

54.肺阴虚为:咳嗽无痰,盗汗颧红。

55.肺气虚为:咳喘无力,气短音怯。

56.痰湿阻肺为:咳嗽气喘,痰易咯量多。

57.燥邪犯肺为:咳嗽,痰少粘稠难咯。

58.热邪壅肺为:发热胸痛,咳吐脓痰。

59.风热犯肺为:咳嗽痰稠色*,恶风发热。

60.胃寒证可见:胃脘冷痛。

6.胃热证可见:胃脘痞闷。

6.食滞胃脘可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

63.中气虚弱可见:便溏纳差,腹胀乏力。

64.肝气犯胃呕吐可见:脘胁胀满,脉沉弦。

65.食滞胃脘为:脘腹胀痛,厌食,呕吐酸腐食臭。

66.寒湿困脾为:脘腹痞闷胀痛,口淡不渴,头身困重。

67.中气下陷为:食入则胀,脘腹重坠。

68.胃阴不足为:脘痞隐痛,饥不欲食。

69.脾不统血为:便血、尿血、面色淡白。

70.肝火上炎为:吐血,衄血,面红目赤。

7.瘀血出血为:大便黑褐如柏油。

7.湿泻为:泻下如水,便次多,兼有胸闷,肢体酸重,肠鸣,腹痛轻微,舌淡苔腻脉缓。

73.脾虚泻为:纳少腹胀,大腹隐痛,便溏神疲形瘦。

74.寒泻为:泻下稀水,色白无臭或完谷不化,如鸭溏清彻,舌淡苔白,脉沉迟。

75.脾胃湿热可见:面目*如橘子。

76.脾不统血可见:便血肌衄。

77.寒湿困脾可见:头身困重。

78.胃阴不足则:干呕呃逆。

79.肝胆湿热则:口苦泛恶。

80.胃寒则:口泛清水。

8.热极生风则:角弓反张。

8.肝血虚则:肢体麻木,肌肉掣动。

83.肝阳化风则:突然昏倒,半身不遂。

84.脾不统血则:便血,面色白,脉缓弱。

85.肝火上炎则:面红目赤,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吐血衄血,脉弦数。

86.肝气上逆则:头痛、眩晕、呕血。

87.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

88.肾阴虚可见:遗精。

89.肾精不足可见:小儿骨骼痿软。

90.肾气不固则:小便失禁。

9.膀胱湿热则:小便频急而痛。

9.呼吸浅表,呼多吸少,动辄气喘,此为:肾不纳气。

93.少气不足以息,此为:肺气不足。

94.太阳病传入少阴属于:表里传。

95.太阳病传入太阴属于:越经传。

96.病初起表现为太阴经证候,称为:直中。

97.病初起表现为三阳经同病,称为:合病。

98.身热,面目俱赤,便秘,腹胀,口干咽燥,呼吸气粗,苔*,脉沉涩,此属:中焦病证。

99.身热不扬,胸闷不饥,头胀身重,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苔*腻,脉濡数,此属:中焦病证。

00.厥阴病证属于:寒热错杂证。

.少阳病证属于:半表半里证。

.肺胀,喘咳,胸部满闷,缺盆中痛,其病变属于:手太阴肺经。

3.嗌干,心痛,渴而欲饮,目*,胁痛,其病变属于:手少阴心经。

文源:医品阁

精彩文章回顾

诊病奇谈:脚诊法

诊病奇谈:腿诊法

"儿为哑科,望诊为要"(小儿望诊精华)

这才是真正的“古中医舌诊”(保存精读)

妇科的四诊之法,妇科辨证全解

好棒的中医望诊基础

这种手诊图,堪称“完美诊断图”

特殊诊法:汗诊精解

中医问诊寒热大全

朱文锋

中医教你脉诊(收藏)

中医达人学习脉诊分享出来的…………

脉法大礼:中医脉法四言真诀(附:十二部简易诊脉法)脉诊

望而知之为之神(岭南经方书院内部讲稿)[望诊]

初学中医:送你最易理解的六腑详解(附:初学脉诊之真诠)

真实的师徒跟诊心得,一窥倪海厦中医理论

方亮

体表“压痛点”,如何精准诊内脏疾病?

倪海厦: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倪海厦:谈阴虚阴实、癌症(肝癌)治则以及中医四诊

儿科用“四诊”,方法很重要

医院诊为“肺癌晚期”,花费万元不见效,中医几十元中药祛顽疾

目诊-看你的眼就知你的病

中医诊断秘传之脐诊

病苦自知,中医四诊合参——说说那些仪器查不出的病

罗元恺积累了几十年的妇科望诊经验

从眼神看出人的心理(心理望诊)[精华]

原来老中医是这样看病的(望诊)

中医望诊基础知识,门店必备!

颜面望诊与五行

中医望诊(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超实用的中医望诊精华图解,一看就明白!

扁鹊与蔡桓公,医患关系的小船说翻就翻,竟是因为望诊太神奇?

全息望诊大全(建议收藏)

中医望诊精华图解,一看就明白!自己也能做医生啦!

中医望诊之舌诊大全

中医望诊版“易筋经”,一看就明白!

中医望诊到底是通过什么手段,能达到见人识病?

“小儿王”的儿科特殊望诊经验

中医教你“颜面望诊”知健康

中医望诊精华图解

中医面诊

中医舌诊完全辨证图谱说明

最全中医舌诊图谱来啦!看舌头,知全身!

[视频]舌诊图谱大全!看看舌头就知道哪病了!

中医望诊之舌诊大全

舌诊大全

最全的面诊、眼诊、鼻诊、耳诊、唇诊、舌诊、齿诊图...收藏了!

实用手诊

有一种手诊法,一上手就知道是什么病!

4种手诊图,堪比X光线,揭示你的身心健康

手诊入门:认识手诊的重要性

手诊口诀:健康状况,就在手上!(视频,一天就学会)

实用手诊大全

老中医教你手诊看尽面相、眼相、嘴相...

手诊....面相....眼相....嘴相

手诊....面相....眼相....嘴相..的秘密原来是这样的

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之闻诊

资深中医的问诊大全,揭秘!

中医看病,很简单?(附问诊单)

善于问诊的中医,都是身兼数职的超人!

倪海厦:经方家的问诊十分重要

问诊十法详解

倪海厦:病是问出来的

问诊十法详解

老中医到底怎么切脉的

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教你如何切脉

摸脉到底是什么体验?淡浮子老师给你讲述切脉心得

我的脉诊经验:0症状说透伤寒脉法(荐读)

十大常见症状的经方脉诊

学看脉和脉诊的经验

脉诊基础(附:相似脉的鉴别,七绝脉)

脉诊妊娠辨男女,是可以掌握的技术

脉诊技巧

中医绝技:秘而不宣的脉诊,能预知疾病的脉象!

资深中医戏说脉诊-教你快速掌握脉诊!

脉诊基础,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中医脉诊入门丨十分钟看懂濒湖脉学!

他9岁失明,40年摸过几十万病脉,用数学和流体力学诠释了脉诊的科学性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随喜打赏

长按上方赞赏码支持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