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症配穴参考关节疼痛 [复制链接]

1#

关节疼痛

是指周身一个或者多个关节发生疼痛。《内经》当中所论述的痹证,如“行痹”、“痛痹”、”着痹”等,均是以关节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此后常根据关节疼痛的部位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足跟痛”、“肩臂痛”等。

可见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关节疼痛病因与症状

(1)行痹:肢体关节疼痛疫楚,多表现游走性不局限于一处,关节屈伸不利,伴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

(2)痛痹: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如刀割针刺,遇寒加重,得热痛缓,痛处较为固定,日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关节局部不红不热,舌苔薄白,脉浮紧。

(3)着痹:肢体关节疼痛,痛处较为固定,有明显的重着感,伴肌肤麻木不仁,患处肿胀,行动不便,得热得按则痛可稍减,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数。

(4)湿热阻痹: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热红肿胀,疼痛剧烈拒按,日轻夜重,伴发热,口渴,心烦,恶热喜冷,舌质红,苔*,脉滑数。

(5)瘀血阻络:肢体关节疼痛,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6)气血两虚:四肢关节疫痛一般劳累后加重,肌肉瘦削,面色苍白,唇甲色淡无华,神疲倦怠,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7)肝肾亏虚:关节疫痛,筋骨弛缓,不能久立,头晕目眩,腰膝疫软,耳鸣,偏阴虚者,关节热痛喜凉,入夜痛甚,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偏阳虚者,多表现为肢冷不温,大便溏,小便清长,两足浮肿无力。

关节疼痛病因分析与诊断

(1)行痹、痛痹与着痹均为外邪所致。《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即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导致痹证疼痛的发生.但有偏于风者、偏于寒者和偏于湿者的不同,偏于风者为行痹,疼痛主要以关节游走性疼痛为特点,同时多伴有风邪袭表的症状,如恶风发热,脉浮等。治疗宜以疏风为主,兼以散寒除湿。偏于寒者为痛痹,主要以关节固定疼痛而喜温喜暖为特点,同时伴有寒凝经络的表现.如肢冷喜温等。

(2)湿热阻痹为感受湿热之邪,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成为湿热阻痹关节疼痛。关节红肿疼痛而拒按,兼见湿热内郁的症状,如发热口渴、口苦、心烦、舌质红,苔*腻,脉滑教。

(3)瘀血阻络者多由于跌仆、扭伤引起,久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络气血阻滞,或瘀血留于关节而发生疼痛。外伤所致者,关节局部多伴有青紫和压痛。久病所致者,多在原来关节病变基础上发生疼痛性质改变,出现以刺痛为特点的关节疼痛,入夜尤甚,舌质紫黯。

(4)气血两虚者与肝肾亏虚者均以关节疫痛为特点,但气血两虚者多由经脉失于濡养所致,过劳则疼痛加重,同时伴有气血亏虚的表现,如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细弱无力。肝肾亏虚所致的关节疼痛多表现为关节疼痛不能久立,同时伴有头晕、腰痛、耳鸣等肾虚表现,偏阳虚者伴有肢冷不温,大便稀溏,小便清长,两足浮肿等阳虚表现。偏阴虚者伴有颧红、少苔等症状。

关节疼痛艾灸穴位详解

百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共1穴。

哑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共1穴。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府相平。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大杼: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身柱: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共1穴。

胆俞: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两髂嵴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共1穴。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共1穴。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共1穴。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技巧取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环跳: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l/3与中1/3交点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风市: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胭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委中: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飞扬: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阳辅: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悬钟: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申脉: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具体艾灸疗法

取百会、哑门、风池、大杼、身柱、腰阳关、胆俞、肾俞、中脘、神阙、阴交、曲池、列缺、环跳、风市、委中、足三里、飞扬、三阴交、阳陵泉、阳辅、悬钟、申脉、太溪、照海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对准穴施灸。每个穴位取灸1柱为宜。因穴位较多,开始施灸时每天取7—9穴为宜,3天灸完。后根据被灸者适应情况逐渐增加,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