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进国内外对中国*府抗击新型冠状病*感染肺炎及中医药所发挥作用情况的了解,彰显中国*府责任及中医药责任,经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组织协调,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温病学泰斗刘景源教授进行了采访。
刘景源教授
记者:从中医的角度对冠状病*怎么看?
刘景源:中医和西医对传染病的认识理论体系不一样,西医是从病原微生物的角度,比如说,细菌、病*、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原虫等等,这都是病源微生物,冠状病*属于病*里面的一种,所以西医认为这次的肺炎是冠状病*导致的。中医不是这个概念,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是从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来分析,因为一年四季气候不一样,所以自然界存在着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这是正常的气候特点,人生活在自然界中,适应这种气候,不会导致病变,这叫六气,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但是如果气候的变化超过了正常的限度,人体不能耐受了,忍耐不了了,就导致了疾病,这就叫六淫。六淫就是不正常的大,这种气候特点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就会导致疾病。除了风、寒、暑、湿、燥、火之外,还有温*和疫疠邪气。这个温*和疫疠邪气本身不标志病变的性质,是强调它的传染性。比如说这次的冠状病*导致的肺炎,我们中医就把它认为是疫疠,疫疠是指它的强烈传染性。人们认为所有的传染病都叫做温疫,这个概念有点偏颇。为什么呢?有的疫疠它导致的病变是寒性的,有的导致的病变是热性的。临床表现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就是说,有的病人他初起特别怕冷,同时又发热,以怕冷为主,发热不如怕冷明显,这叫恶寒重发热轻,这种我们中医把它叫做外感寒邪,如果传染性非常强,古代就管它叫寒疫,古代也有寒疫这个名称。如果病人表现为以发热为主,发热重恶寒轻,如果传染性很强,就把它叫做温疫。从病因上说叫外感风热,如果传染性强了就叫做温疫。所以说,我们中医对疫病的认识,不都是现在人们说的温疫,有瘟疫也有寒疫。
至于说这次的冠状病*所导致的肺炎是寒疫还是温疫,那就要根据具体病人来分析。因为我没有到临床第一线,没有观察,没有发言权,我只能说它现在传染性非常强,它是疫疠邪气导致的病变。至于属于寒疫还是温疫,那应该在临床上去观察。
我觉得冠状病*从西医角度来说,对病变的致病微生物认定很准确。从我们中医角度来讲,统称都是疫疠邪气造成的。具体是寒是热,我们要到临床上去观察,辨证论治。我的看法对不对请同道们指正。
记者:在中医历史上此类病如何治疗?
刘景源:在中医历史上传染病发病率相当高,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在旧社会,这些传染病因为当时的防护措施不及时,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好,发病率非常高。据文献记载,明、清两代平均每四年发生一场疫疠,发病率相当高,而且死亡率也相当高。当时的防护措施和治疗措施都跟不上,所以在历史上这类疾病很多。中医在治病的过程中,不断在总结经验,每一次发生的传染病类型都不一样,它有变异,今年新发的、突发的传染病来了,在临床中,医生就在不断地总结经验,而且是在大量死人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也就是说传染病它不仅仅是传染病人,不只是在病人之间传播,医生也是人呀,也同样被传染。所以,每一次传染病来袭,都伴随着病人的死亡和医生的死亡,可以说,我们中医的外感病学说,是建立在大量死人的基础上,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每一次疫疠都有一次新的总结。
每次疫力虽然不一样,但是它都有共同点。都是传染病嘛,它一般来说都有发热,另外呢有些病状也相似。所以古代的医学家们对它加以总结,最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起码是在一两千年的历程中,把它总结出一套成熟的经验,到了清朝的中后期形成了温病学派。多年前,张仲景的《伤寒论》问世,那是中医学的一大突破,温病学派的形成又是一大突破。所以,中医对外感病的认识,从《伤寒论》发端到温病学派的形成,两个学派加在一起,对外感病的认识包括疫疠,已经非常的深刻,非常的全面了。
怎么治?叶天士总结出了卫气营血辨证证,吴鞠通总结了三焦辨证,这两位都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他们总结的这两套辨证体系对临床指导意义都很大。它不是针对哪一种病,对所有的外感病都有指导意义。寒疫应该按照伤寒论方法治疗,温疫应该按照温病的方法治疗。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对临床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还在用,疗效非常好,而且没有抗药性。因为我们中医不仅是治病而且是治人,不管是什么病,和人的体质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体质,我们用药也不完全一样,同一种病治疗也不完全一样,所以不存在抗药性的问题。中医的治疗讲究辨证论治,根据它的临床表现进行具体的治疗。但是它也有普适性,因为传染病都是类似的,所以总的原则是一样的,根据不同的病人用药又不完全一样。这个是我们从历史上也好,到今天也好,对这类疾病的治疗。
按照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具体的进行治疗。因为温疫本身,有的病人夹湿,有的病人不夹湿,所以有的是暑燥疫,那就是纯属热病,有的就夹有湿邪,那就是湿热病,也不一样。根据具体病人、具体病种,辨证论治。这是我们治疗的大方向,大的原则。
记者:现阶段从中医角度看如何预防?有何经方、验方可以应用?
刘景源:对于这个问题,这几天我也一直在网上看。很多专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拿出了预防的方案,我觉得见仁见智,都有可取之处。总的来说,我们中医的预防方法和西医很多地方是相同的。比如说空气流通、不到人群密集之处、对病人采取隔离、经常喝温水、戴口罩、见面别握手。我们古代中国人见面是作揖,尤其是现在是春节了,见面作揖不握手,这是非常科学的,避免互相的传染。这个中医和西医没有太大的区别。从药物防治的经验来讲古代有很多防治经验。比如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有一些措施,比如制成药物,通过烧烟熏进行预防。具体来说,我自己认为关键是人体免疫力的强弱。《*帝内经》讲的很清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免疫力强,抗病能力强,一般不会得病。“邪之所凑,气气必虚”。体质虚的人就容易得病。从增强免疫力的角度,简单用一些防治的药物,比如玉屏风散,只有三味药,*芪、白术、防风这三味药。它能够固表,什么叫“固表”呢,增强人体体表对自然界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增强免疫力。*芪、白术、防风这三味药药性偏燥,所以也都不是所有人都合适。有的人,比如阴虚的人就不太合适,可以配合着生脉散,现代成药有生脉饮。生脉散是人参或者*参、麦冬、五味子,这里面就有养阴生津的药物,这两个方配合起来玉屏风散、生脉散一共是六味药,既能补气固表,又能养阴生津。对于增强免疫力,非常有好处。但是它对外界的邪气作用不强。主要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疾病已经开始流行了,必须芳香辟秽。清代喻嘉言,有个说法,在疫病在没有发病之前,先饮芳香正气药,采取预防措施。藿香、银花、苏叶、白芷,这些药物都有辟秽作用。所以我建议用玉屏风散、生脉散,这两个方合起来一共有6味药,再加上藿香、银花、苏叶,一共是9味药,既能够增强免疫力,又能够辟秽解*。同时如果有湿的话,还能去湿,芳香,能够化湿浊。如果用成药的话,玉屏风散有颗粒剂,6克一袋可以冲服,生脉饮有口服液,一袋玉屏风散和一支生脉饮,再配上藿香、银花、苏叶,各5克开水冲,送服玉屏风散、生脉饮和贞芪扶正胶囊就可以了。药物量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偏,这样能够保持即不伤阴,又不伤阳,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同时能够辟秽解*。应当说明的是,这是预防的方法,不是治疗用药。我个人的看法,给大家作为参考。
记者:接下来最后一个问题是治疗期间中医如何介入?
刘景源:这个问题您提的非常好,因为中医学在我们祖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们的前人在大量死人的基础上,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我们中国古代没有西医的时候,不是也照样治病吗?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有14亿人口,谁起的作用,应该说在医疗保健方面,中医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介入,中医怎么介入?我觉得应该给中医提供一个平台,让中医深入到第一线。到第一线干什么?从始至终全过程地观察,光看一阶段不行。中医讲辨证论治,因为这个证候它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所出现临床表现的归纳,它不是全过程,所以我们应该从入院开始一直到病人痊愈,全过程观察,大量地观察病例之后,再总结出治疗方案来,这样才有指导意义。所以我觉得,提供机会,搭建平台,深入第一线全过程观察,然后总结经验,拿出方案。其中特别是和西医配合起来,比如说,高热的病人,由于长期高热的消耗体液,可能导致电解质不平衡了,中医就是说伤阴了,如果采取西医的方法,适当地给一点液体,支持疗法也是必要的。中西医结合起来,我觉得疗效会更好。治疗以中医药治疗为主,拿西医的支持疗法作为辅助手段。这是我从中医角度说,用中西结合。当然,西医有西医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总而言之,为人民服务,为患者服务。
武汉病*性肺炎的思考
武汉的病*性肺炎肆虐,作为中医人,我要传播中医,希望大家都能因中医而避免感染,因中医而更健康。为此,我已经连续两次撰写长篇文章,并且,撰写数十条微博,谈我对于武汉病*性肺炎的思考。本文是第三篇关于病*性肺炎的长篇思考。
01
扶正的重要性
有人跟我说,前线医护人员在抢救病*性肺炎病例,你们中医人却在分析五运六气,讲如何养正扶正,这跟治疗病*性肺炎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系的。十七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非典运动结束不久,钟南山院士就对记者说:“90%的非典病人是‘自限性’的,只要好好休息,就可以自己康复。93%的病人自己能完全好转。因此,感染非典,首先是支持疗法,而不是特效药。”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非典没有特效药,“支持疗法”不是特效药。而若能好好休息,恢复正气,那么,正气就能帮助病人自动康复。正气才是康复的关键,不是药物!
这也应了《内经》的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所以,面对病*性肺炎肆虐,养正扶正非常非常重要。
02
湿*为患,预防当重视祛湿
北京刘清泉院长赶赴武汉,年1月22日他从武汉发回消息:“今天会诊50多病,基本明确发病规律,湿*为主,阳明热闭”。从中可以分析,湿热疫*的可能性大。
一方面,清热化湿类药方,如三仁汤、甘露消*丹、达原饮、连朴饮等方子的使用机会更大一些;另一方面,白虎加苍术汤、升降散等也将有用武之地。
这句话的信息量非常大。由此我们知道了应该如何预防病*性肺炎,即加强化湿,尤其是在疫区的朋友。我推荐三个化湿的药方:
一则,
三仁汤:薏仁30,白豆蔻6,杏仁(打碎)10,厚朴6,通草6,滑石20,淡竹叶6,姜半夏30,水煎服,日一剂。(单位:克,下同)
二则,
藿朴夏苓汤:藿香6,姜半夏10,茯苓15,杏仁10(打碎),薏仁20,白豆蔻6,通草6,猪苓10,淡豆豉10,泽泻10,厚朴6,水煎服,日一剂。
三则,
雷氏芳香化浊法:藿香6,佩兰6,陈皮10,姜半夏10,大腹皮6,厚朴6,荷叶6,水煎服,日一剂。
以上三方皆平和,无*。凡是舌苔厚,或*厚,或厚腻者,都建议马上服。使湿浊得化,则可断绝病*性肺炎感染的机会。另外,亦可用藿香正气液,也有不错的效果。建议体质偏于湿盛,或湿热内滞的朋友赶紧囤点藿香正气液,有备无患。
正常舌苔是薄白的,读者请对着镜子自己观察一下,若见舌苔变厚,当注意化湿。
年底我就在临床上发现,湿浊内滞的病人特别多。因为我在南宁工作,我分析其原因,因为己亥年大运为土运不及,脾虚,运化无力,容易导致湿浊内滞。
再者,南宁地处南方,长年气候偏湿。武汉我没有去过,但武汉位于长江边上,估计湿气不会少。有资料显示,武汉最近两个月一直处于阴雨天气,湿气很重。亦有人说,武汉人喜欢吃小龙虾喝啤酒,啤酒性凉,最能增湿。从刘清泉院长提供的信息来分析,当地在年底至今应该也是处于湿盛状态。若脾虚而化湿无力,导致湿滞为患。更兼有冬温,湿合于温,即成湿温证。
年12月份,为年己亥年终之气,岁土不及,少阳相火在泉,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少阳相火,主运少羽,客运太徵。是为寒热错杂,脾虚之机。
到了2月4日立春,将进入年庚子年,金运太过,金偏凉燥,则金气发挥作用,则湿浊自化。且初之气主气为厥阴风木,风木动则湿浊亦消。
脾主运化,三焦升降,由脾鼓运。若中焦阳气和畅,则上下气顺;若脾阳不振,则湿浊内生,阻滞上下气机。湿郁则易化热,湿热内蒸,变生大病。所以,预防之法,必先去其湿,湿去则脾气宣畅,上下气机自然不滞。
03
美国的流感与武汉的病*性肺炎对比
综合美国《国会山报》、CNN当地时间年1月17日报道,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从年9月29日开始的此次流感季中,美国至少有万例流感,12万人次住院治疗,导致人死亡。文章指出,尽管病例数在上周有所下降,但美国此次流感季还没有完全结束。
这段话内涵的信息非常非常丰富,我们细细解读。
一则,此次武汉的病*性肺炎远没有达到美国流感的恐怖程度,其传染性、死亡率都不如美国的流感;
二则,美国的流感应该不是美国人吃野生动物引起的。有人问,若武汉人不吃野生动物,那是不是病*性肺炎就不会暴发呢?我认为,不是的。天地运气变化,导致天人两虚,这才是导致疫情的关键,不是吃野生动物。当然,吃野生动物是个引子而已。若致力于从野生动物里找病*的源头,将是非常可笑的。试问,野生动物本来就自带病*,且一直和平共处,为什么逢今时才开始传播疫病呢?难道武汉人是刚刚开始吃野生动物的吗?读者不妨思考;
三则,美国人当然用现代医学,美国人的现代医学技术如何?应该是世界一流的吧。可是,这人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读者如何看呢?现代医学真的能治疗疫病吗?请读者深入思考;
四则,美国的流感也应该是五运六气产生的。都与己亥年终之气的少阳相火客气相关。今时美国的流感病例数开始下降了,说明大寒节气之后,天地气机发生了变化,客气少阳相火的威力已经下降,推之,武汉的病*性肺炎也将不再肆虐。之所以还在传播,根本原因是人群流动,互相传染。
04
应该治疗病*性肺炎?
具体应该如何治疗病*性肺炎,我们不妨拿非典来对比一下。我查找到一篇文章,是《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年第10期发表《例SARS死亡病例分析及原因探讨》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激素和抗生素应用问题:在本组病例中,应用了大量激素和各种类型抗生素,有的患者竟达7种之多。激素应用的后果存在免疫麻痹以及抑制肾上腺皮质,使危重患者病死率增加的现象,并使血糖升高,与抗生素共同导致菌群失调,造成继发性细菌感染或真菌感染而增加病死率。本组有继发感染者20%左右。因此,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不当也是导致SARS患者死亡的因素之一。”
请读者自己思考,过度治疗有没有必要?
且就媒体上报道的几例死亡病例的治疗经过,读者自己对比病*性肺炎病人的治疗措施与钟南山院士的非典康复经验。以下资料全部来自《国家卫健委公布17例新型冠状病*肺炎死亡病例病情介绍》:
“殷XX,女,48岁,既往有糖尿病,脑梗死。年12月10日无诱因出现发热(38℃)、周身酸痛、乏力,逐渐出现咳嗽,少痰,医院抗感染治疗2周未见好转。12月27日出现胸闷、气短,活动后明显,医院予无创通气、常规抗感染治疗,病情仍有加重。12月31医院……”
“刘XX,男,82岁,因全身畏寒酸痛5天于年1月14日15时41医院。给予心电监护、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抗感染、抗病*及支持对症治疗……”
“王XX、男、75岁、因发热伴咳嗽、咳痰5天、呕吐2天于年1月11日17时19医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和髋关节置换术史。入院体温38。2℃,伴乏力、纳差、咳嗽、鼻塞、头昏、头痛,无明显畏寒、寒颤、肌肉关节酸痛。胸部CT提示双肺间质感染。入院后告病危,予以吸氧、抗感染、抗病*,化痰,酌情退热,予以补液等对症治疗。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
我分析了一下国家卫健委公布17例新型冠状病*肺炎死亡病例,大都是年高体弱之人,或兼有基础病症。他们之所以死亡,都源于正虚。对于生命而言,正气为本,正气即是生命。由此也提示我们,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病*性肺炎,养正非常重要,当引起我们每个人(包括健康人、病人和医生)的高度重视。
05
武汉的病*性肺炎能扑灭吗?
能。一定能。
理由如下:
一则,国家*府高度重视,全社会都行动了起来,加强预防;
二则,有中医专家已经赶赴武汉,相关的治疗方案马上就会出笼;
三则,五运六气正在变化,客气的少阳相火已经退位。即使病*仍然肆虐,但到了2月4日立春,变成庚子年,大运为金运太过,燥能祛湿,湿浊自然缓解;
四则,我们已经有了治疗非典的经验。
年庚子年到了三之气,5月20日至7月21日,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少阴君火,
主运少宫,客运少角,二火相临,没有寒水。若仍有病*,可能会有所变异。
至五之气,9月22至11月22日,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少阳相火。
火气当令,可能仍会有温病发作,估计其病机与肺燥津伤有关。
我们一定要加强预防。我还是要强调,
预防就是扶正。预防和治疗是两回事。治疗要对证病机,辨证用方,所以该用寒凉药还是要用的。预防是针对的是正气,要扶正,那么,寒凉药不建议滥用,以免寒凉伤阳,导致正气更虚。
06
预防的关键在于养正
如何预防呢?
不妨参考《内经》的观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如此则正气自足。而最忌“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这是伤正的行为,久则必伤其身。
今时受多种因素影响,人们体质普遍下降了。分析其原因,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饮食质量下降,今时的农业用了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今时的肉类饲养进入互相伤害模式,各种添加剂,各种促生长激素,各种抗生素,各种*药,这些最终都进了我们的五脏六腑,伤害着我们的健康;
二则,电子产品泛滥,导致心神外浮,正气内损;
三则,普遍运动减少,阳气不能宣畅,阴浊内滞;
四则,环境恶化,特别是雾霾最伤肺阳,肺损则易患疫病,因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五则,社会工作节奏快,压力大,肝气易郁,肝郁则克脾,导致脾虚。肝郁则心火不旺,导致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因为体质下降,正气不足,就容易导致疫病流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高度重视养正,要深刻地认识到,养正关乎健康。若不养正,不但容易罹患各种慢性大病,更可能患了疫病。因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声明:文章来源于“杏林医术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