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疾病谱看生活方式与疾病 [复制链接]

1#

从《黄帝内经》以后,一直到唐宋时期,中国医生接诊最多的病人不是虚症、实症,就是外感风寒。东汉末年以后,《伤寒论》立足,医生接诊的寒症居多。清朝康熙盛世以后,《温病条辨》,《湿热论》大行其道,江南名医辈出。上个世纪感染性疾病流行,青霉素救人无数。我是80年代毕业从医,每天接诊七八十个病人,几乎都是感冒咳嗽,胃病,结石,肠炎等等,心脑血管疾病一般都要住院治疗,那都是比较严重的疾病,很少碰见糖尿病肥胖病。

90年代以后糖尿病,肥胖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癌症流行。如今我国糖尿病人大概有10%左右。

《黄帝内经》以后到唐宋之间,大户多实症,贫民多虚症。东汉末年之后,战乱导致多寒症。清朝康熙盛世之后,老百姓日子好了,有了温热病,湿热病。上个世纪,日本鬼子侵略,战争创伤导致细菌感染性疾病增多。新中国建立到80年代之前,大家吃红薯多导致胃病等消化道疾病流行。90年代开始吃细粮、红肉、喝酒多导致的现在的状况。

我们仅仅从食物的营养构成来分析就能够明白了。贫穷的时候蛋白质不足,人容易出现虚症;富足的时候,蛋白质脂肪摄入多了,人容易出现实症;战乱的时候容易出现寒症;衣食无忧,精米细面吃多了容易出现湿热症;酒、肉、糖、盐多了出现了现在的文明病。

现在人动不动讲营养,总怕自己营养不良了。七大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糖,脂肪,水,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那我们现代人所患的文明病、这些病人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动不动就讲营养的人,爱花钱买燕窝鱼翅,海参的人其实大多数并不明白。

水缺吗,不缺。糖(碳水化合物包括米面类)呢?也不缺,含维生素,矿物质比较多的水果蔬菜也不缺,更不要说缺脂肪了。我们真正缺的最多的是膳食纤维,其次是蛋白质。

膳食纤维,我们肠道里大概每天需要60克才能维持正常菌株的健康。而我们每天的饮食中大概只能提供20克以下。属于严重不足。我们需要蛋白质,大概是每公斤体重1~1.5克。一个鸡蛋含6块蛋白,克猪五花肉含13克蛋白,里脊大概含23克蛋白。这样算下来一般人蛋白质都摄入不足。我们摄入过剩的往往是碳水化合物,脂肪,糖,盐。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足够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并伴有更多炎症性单核细胞表型,从而增加结肠损伤的易感性和损伤修复能力的缺乏。肠道微生物发酵膳食纤维可大量产生短链脂肪酸,每天保证足够膳食纤维的摄入不但对于维持健康的肠道至关重要,而且可以产生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维生素B群。

从有《黄帝内经》到如今,疾病谱的改变多与饮食、社会保障相关。从整个历史的进程上来看,食物中的纤维素是逐渐减少的过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