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常用的10个心理学效应有效提升沟通演讲 [复制链接]

1#

这次的文章有点长,建议先保存,再阅读~

前几天有学员问我能不能汇总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原理,他在做培训课件的时候可以使用。

这个思路很好。

心理学现象与原理,也是我们在准备一些课程、文稿时经常用来提升理论高度的工具。

因为心理学,与每个个体都有关,所以它的很多结论放之四海而皆准,具有通用性。

这里,我整理了自己在课程开发中常用的一些心理学原理、素材、实验以及解释,如果你要准备相关材料,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1.登门槛效应

想让别人答应你一个较为困难的请求时,不妨先让他为你做一件微不足道事,然后再一步步得寸进尺。

为使自己保留前后一致的印象,坚持帮人帮到底的想法,对方答应帮助的概率会增大许多。

实验:

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2.延迟满足效应

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者放弃目前的、较小的满足。

延迟满足可以通俗解释成自律。任何有意义的成功,几乎都是反人性的,因此都需要自律,都要承受延迟满足。

实验:

对一群都是4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

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经过12年的追踪,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

而选择吃1块糖的孩子,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3.归因理论

简单说就是我们为了控制或者适应环境,势必要对各项现象做出一种解释,但这种解释往往极具主观色彩。

比如:

你要是成功了,会尽量把它解释成自身努力。

对方要是成功了,你会尽量把它解释成外在因素。

你要是失败了,会尽量把它解释成外在因素。

对方要是失败了,你会尽量把它解释成自身原因。

所以,我们看到别人的成功都觉得轻松、机遇好,瞎猫碰到死耗子;而自己的不如意都是生不逢时、缺少慧眼识珠。

4.道德许可效应

当自己对某事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之后,在做出与这项道德标准相关的行为和判断时,反而更倾向于违背这项道德标准的行为。

当你确定要减肥时,只是办了健身卡就认为自己努力减肥了。

当你要学习时,只是去了趟图书馆,刷了会手机,就以为学习了。

当你要阅读时,只是买了本书放在书架上,就以为阅读了。

当你要努力工作,就不自觉放慢工作效率,造成加班,就以为额外工作了。

当学生去周末补课,哪怕一个字都没听进去,都觉得自己付出了额外的辛苦,结果学习成绩更差——这就是一些家长反映的,为什么越补课,孩子成绩越差的原因。

网络上一些流行语,比如无效努力、自我感动,都是道德许可效应的表现。

5.蔡加尼克效应

这是一种记忆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结,一日不得解脱。

蔡格尼克效应使人走入两个极端:

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

另一端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啰嗦,时常半途而废,总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后再转移目标,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说白了,强迫症与拖延症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效应的两极。

实验:

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让被试者做22件简单的工作,如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把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线穿起来,等等。

完成每件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大体相等,一般为几分钟。在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许做完,另一半在没有做完时就受到阻止。

允许做完和不允许做完的工作出现的顺序是随机排列的。

做完实验后,在出乎被试意料的情况下,立刻让他回忆做了22件什么工作。

结果是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忆43%。

6.幸存者偏差

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你以为你看到了全部,其实可能只看到了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出处: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

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返回营地的轰炸机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坚持认为:

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

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

并非是机尾不易被击中,而是因为机尾被击中的飞机早已无法返航。

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

7.投射效应

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特点强加于他人。

所以,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

生活中最经典的证明就是,你妈永远觉得你冷。这是因为,她自己感到寒冷,所以觉得你就应该也感到冷。

8.负面信息偏好

人们总是更愿意去相信与传播负面信息。

我们在生活中,为什么一些所谓的“八卦”、“长舌妇”屡见不鲜?

就是因为大家对负面的信息更热衷、更愿意去扩散。

等扩散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墨菲定律,也就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殊不知,这其中有传播者在推波助澜。

9.禁果效应

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去尝试。

郭德纲有个经典的段子:

说一个小孩子,翻出了一个灯泡。灯泡包装上写着禁止放入口中,结果这个小孩就把灯泡含进嘴里,拿不出来了。

医院,让医生取出来。医生教育孩子说:灯泡绝对不能含进去,含进去就肯定拿不出来。

回到家后,小孩的父亲就又尝试了一次,结果真拿不出来。这位父亲懊恼地说:这多缺德,要是不提这事,谁也不会无聊到去含灯泡。

越是禁止你含灯泡,你就越要去尝试。

10.暗示效应

这个效应的运用面非常之广,不仅是心理学,在社会学、经济学、医学层面都被广泛使用。

简单说,你以为你的判断都是基于自己的想法,其实你无时无刻都被各类暗示所左右,而且浑然不知。

实验:

几百名社会层级接近的志愿者被邀请去评估10件物品的超市进货价格。

在评估前,实验人员要求志愿者把自己的社保账号的最后两位(00-99)写在评估表上,再开始评估。

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的平均价格与两位数字的大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也就是说,这些志愿者在评估前已经被数字大小进行了暗示,不自觉降低或者提高了评估价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