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蝉鸣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诗话立秋
立秋雨院中有作
唐·杜甫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
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已费清晨谒,那成长者谋。
解衣开北户,高枕对南楼。
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
礼宽心有适,节爽病微瘳。
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
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立秋
宋·方岳
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
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立秋习俗啃秋瓜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食秋桃立秋时,江南一带多流行食秋桃。在这天,无论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立秋养生
护阳养脾胃
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最易困脾,人的脾胃此时往往特别虚弱。特别是素体阳虚湿热,再兼过食动风、动血诸发物,更感湿热潮气,不免有风湿热痹类病症的发生。如痛风、关节红肿热痛之类疾患,每于此时节发病,需及时预防。可多吃茯苓、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猴头菇等健脾和胃的食物。以淡补为主,忌食生冷。
调节心情谨防秋燥伤肺
人们在夏季酷热大汗之后,常损耗过多,会出现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足。而进入秋季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因此极易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
秋季干燥,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通过鼻与外界相通,故很容易被秋燥所伤。所以秋季重点养肺不无道理。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
谨防过敏性疾病立秋之后,大自然开始“入地户”,天地之间的气机由生发转为收藏。因此这一节气会给人体带来很多明显变化。入秋之后,阴雨天气多,碰到阴雨连绵时,人体内褪黑激素分泌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怠工而偷懒”,人的情绪也就低沉消极,精神萎靡不振,出现“秋愁”现象。人体对气温的变化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如果气象变化超过了适应能力,就会使人不舒适。医学上称为“气象过敏症”。其症状主要有抑郁焦虑、血压升高、失眠、多汗、头痛眩晕、注意力不集中等。对于秋季过敏症高发人群,首先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抗病防御能力。秋天应适当“秋冻”,坚持冷水洗脸,以提高脸、鼻、喉对冷空气的适应能力。其次每天收看天气预报,按天气变化科学养生;及时增减衣服,防止受凉感冒。再次平时注意饮食的调理,以适应时令节气的变化,多食些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品,如淡茶、绿豆汤、多种药粥、鱼肉禽蛋、海带、紫菜、梨等等。最后,“秋季气象过敏症”医院进行治疗。
立秋已至
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凉爽的秋季即将来临
秋天到了
我们自然会领略到
金风玉露一香逢的惊喜
希望你能在秋天收获累累硕果
来源
网络制图
尹玟景执行编辑
俞安圻责任编辑
谢文山审核
孟楠审定
郑维群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