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鲁迅在厦大任教时有多受排挤腐儒们摘灯泡, [复制链接]

1#

教员曾说过:“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先生的大名家喻户晓,近些年更是能在网络上看到许多关于鲁迅的表情包,足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鲁迅生于光绪七年(年),早些年便家道中落,17岁时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第二年,鲁迅剪掉了象征耻辱的猪尾巴发型。在此之后,鲁迅便投身于文学创作、思想研究、翻译、基础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而鲁迅的大名,此时也在国内彻底流传了开来。

时间来到民国九年(年),鲁迅应邀前往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虽然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学生听课,但鲁迅并没有在这两所大学过多停留。年的12月,鲁迅演讲了《娜拉走后怎样》,兼任女师大,一时之间引发了“女师大风潮”。年,该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被教育部长章士钊免除职务。然后,厦门大学便找到了鲁迅。

为了生计,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大洋的高薪聘请,专门讲授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而他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也留下了一段让人回味的轶事。

当时的月薪大洋,约等于现在的每月4万块左右吧。

年8月,鲁迅任教的消息在厦门大学内瞬间传开,学生甚至教师们都想去听他的课。因此,凡是鲁迅先生的课,总是座无虚席,慕名而来的学生的老师甚至都找不到地方坐,一眼望过去,发现走廊和窗台都挤满了人,就是为了一睹先生风采。但是,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只持续了天就结束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其实,这主要源自于鲁迅的新时代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鲁迅的新思想,就是要求学生们放弃糟粕的旧文化,以教育改变家乡的人和面貌,说白了是希望以新文化救国。可是,他的这种想法与校内某些固守旧思想的腐儒们完全相斥,自然会遭到众人的排挤,即便当时的校长林文庆大力支持鲁迅,但鲁迅的性格在那个时代注定是吃不开的。

此后,针对鲁迅的小动作变得越来越多,腐儒们会找准时机向他发难,要么是在国学研究预算经费上和他唱反调,要么是联合起来逼迫鲁迅搬家,甚至一度将鲁迅逼到地下室居住。更加令人发指的是,他们居然以节约电费为由,摘走了鲁迅室内两个灯泡中的一个。

终于,鲁迅忍无可忍了,他在12月愤然辞去了职务,第二年初南下。

但是,当鲁迅离开厦门大学后,一个令人注意的小细节引起了热议,“厦门大学”四个大字为鲁迅所写,但四个字却错了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厦门大学校门的摘牌上,除了“大”字是对的,其他全错。“厦”字头上多了一点、“门”字头上少了一点、“学”字宝盖头没了。

据了解,这四个字确实是鲁迅的笔记,鲁迅先生离开厦门大学前在意的人并不多,但在他离开后不久错字就传开了。为什么鲁迅先生这种大文豪,会如此光明正大的写错字呢?

其实,这虽然是鲁迅写的,但却并非他亲笔,而是校方从他的手书中给抠出来的(集合笔画的书法形式)。而这四个字错了仨,其实是有深意的。

“厦”字多了一点,是表示在学习之路上多一点耐心、“门”字少一点,是告诉学生学习必须踏踏实实,不要想着走捷径、“学”字没有宝盖头,是告诉学生要学无止境。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厦门大学牌匾上四个字错了仨了,毕竟鲁迅在厦门大学交了三个多月的书,不可能不会发现那么大的错别字,而鲁迅先生之所以不指出来,自然有其深意在。

虽然当初厦门大学和鲁迅闹出了许多不愉快,但现在和鲁迅后人的关系很好,在校园中设立了鲁迅纪念馆,鲁迅的雕像也是随处可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