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不能治疗 https://m.39.net/pf/a_7143439.html母叫孩子的名字,孩子理都不理,这种现象存在吗?别不信,真的很多,太多父母自己都不明白,辛苦教育的孩子怎么会这样。
接上文,继续来看《弟子规》,正文的第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
首先来理解字和词的意思。
“呼”是呼叫的意思,呼这个字的含义是从口中向外发出声音;
“应”是回应、回答的意思;
呼并非是自言自语的发出声音,而是有指向性的,比如叫你的名字或问你话,指向的对象就是你。因为“呼”有指向性,所以“呼”的一方会期待被指向的一方能及时的回应,否则交流就是不完整的,心里会是落空状态。
有呼没有应好比有呼没有吸,把气呼出去了,还要吸进来气,否者就没有新的氧气进入身体了,只呼不吸,人是受不了的,不信你试试。
父母呼叫我们的名字或问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即便有时候你认为是没事叫你,也是有原因的,比如你待在屋里,父母叫了一声,你回应了一声,然后父母没在继续跟你说话,这种情况不是无缘无故的叫你,而是确定你现在是否在屋里。
简单的说这是换位思考的能力,假如你叫别人名字,别人没有回应,你也会有一种落空的感觉或者尴尬。何况是父母呼叫你的时候。
接着看“勿”和“缓”字,勿是不要的意思;“缓”是慢、不慌不满、慢慢悠悠的意思,也就是不重视。
我之前看过一篇批判《弟子规》的文章,作者列举的理由其中一条是说《弟子规》里“勿”字太多,学弟子规,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主性。
显然这位作者对“勿”字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他把“勿”这个字本身理解成一种限制、一种束缚,可是“勿”字仅仅是个副词,副词怎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副词加名词才会有具体意思的表达,但他并不没有解释勿字后面的名词是什么,而是直接下结论,显然很草率,所以他不但理解错了,而且对《弟子规》没有认真的分析过。
但是这种理解也很有代表性,也很能煽动一些人的情绪,从而影响一些人的想法。因为很多人从小不管做什么事都被限制,不准这样、不准那样、所以他们对于表示否定含义的词有一种自发的反感,只要听到否定词就厌恶,对“勿”字也是同样。
可这是不对的,太偏激了。一个字的含义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会受你主观情绪去改变的,一个字的意思理解错了,那么整句话以及整篇文字都会理解偏。
为了加深理解,举个例子,比如:请勿作弊。这四个字表达了不让你作弊的意思,当然有限制你的行为意图,但请注意,请勿作弊是奉劝你不要作弊,你的自主性依然在你手里,你依然可以面对这几个字从容作弊,可以置之不理,但后果你要承担。
比如因为作弊你被取消了考成绩,或者因为作弊被开除,这都是你为自己的行为要承担的后果。你总不能认为是“请勿作弊”这四个字害了你吧。
“请勿把灯泡放入嘴里”,你非要放,还偷偷的往嘴里放,结果自己拿不出来,认为“勿”不够强制,让自己好奇,这样想就是太作了。
同理,《弟子规》里的“勿”字也是建议、奉劝的意思,也表达的一种警示、告知的含义。
“应勿缓”就是说回应不要慢悠悠的,要及时马上回应。
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孩子坐在沙发上一直在玩手机,饭菜都上桌了,客人也都坐好了,朋友叫儿子过来吃饭。
能看的出来朋友对儿子非常宠爱,朋友叫了儿子几声,儿子并没有回应,可能玩游戏正在兴头儿上,但不是没听见。
因为有我和几个外人在场,朋友显得也很尴尬,也有点生气,她回过神来笑了笑说:这孩子越来越不懂事儿了,别管他了,我们先吃。
通过这个生活中的细节,基本可以得出结论,朋友和她的孩子在未来生活中的互动肯定会有不小的问题,如果她的孩子没有质的改变,是做不到善事父母的。
当然,像她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爱是无私的、甚至是过激的,她会包容孩子没有“孝”的观念,也更会给孩子提供尽所可能的帮助。
但是这样的家庭在未来会出现父母一辈与子女一辈情感上难以互通,那么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社会生活的优势就消失了。
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这半句话看起很简单,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行为,但所能说明的很多,而且很重要。
如果你的孩子也出现了类似我朋友的这种情况,作为父母是要非常重视、并要积极去消除和引导的,因为这不是你一代人的事情,家风的养成是一代影响一代的。
简单的言语交流上的无意识,会引发更多情绪上的对抗,会非常的影响家庭的和美。
以我朋友为例,来简单分析造成孩子特别任性的原因。
她对孩子爱护、照顾的出发点就是有问题的。她认为孩子需要完美快乐的童年,这是父母必须给予的,所以儿子的快乐、完美标准就在她的心里,她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打造孩子完美、快乐的童年。
于是她认为孩子不能干活,因为劳动会让孩子的身体承受劳累,而劳累是不快乐的,是她不能接受的;孩子不能随意的跟别的小朋友玩耍,因为可能会受到伤害,甚至她觉得别人的孩子坏习惯很多,容易带坏自己的孩子;孩子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否则就会受委屈,而受委屈是她最不能接受的,比如玩手机,孩子喜欢看手机就可以一直看,如果从孩子手里夺掉手机,那么孩子的心里肯定会遭受创伤。
从她的这些观念和做法来看,她本身是一个观念很有偏差的人。人因为劳动而身体有劳累感是人的基本能力,排斥劳累感本身就是懒惰的表现;不敢与人交往怕受伤害,是把自己先入为主的定位成一个弱势无辜的受害者,这种观念实质上是情商太低;而喜欢什么就一直可以做,那就是没有原则,没有是非。
朋友对孩子的宠溺实质上是一种极强的控制欲,加上她本身的问题,造成了她叫儿子吃饭,儿子都懒的理她。
从朋友儿子角度去分析,他会认为你们大人在一起吃饭,我不想参与,不管谁叫我,我就当没听见,以表示我根本不想去餐桌上吃饭。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他根本不懂得有呼有应才是正常的做法的道理,没有人教给他。
“父母呼,应勿缓”是《弟子规》正文的第一句,从侧面说明了学《弟子规》的大致年龄,也就是十一、十二岁开始。从这个年龄段开始,人处在我们常说的叛逆期。比如我朋友的儿子,别人就感觉很叛逆。从小养成的性格习惯,从十一,二岁开始,由于心理的成长进入快车道,自主意识的萌发,叛逆就显得特别严重。
絕大多数人会表现出对父母管束的排斥,很多父母也不能及时的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生活中的做法与子女成长的年龄不匹配,所以常常会有各方面的不适应。再加上十一、二岁的时候,人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比较差的,因为是萌芽状态,非常的不成熟,所以在行为表现上看似与父母的意愿总是相悖。
但叛逆期的叫法是不准确的,一个人到十一、二岁的时候并不是主观主动的想叛逆,而是他们在自己寻找和总结、试验有关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方式方法,包括与父母的关系。渴望自己能找到一个方向、一种原则来成为自己的做事准则。现在几乎没有人引导了,都是教育、强制性的灌输,越是这样越显得叛逆。
“父母呼,应勿缓”引申到在,现在通讯非常发达,所以“父母呼,应勿缓”所表达的含义,也包括父母给你打电话的情形,父母给你打电话要及时的回复。不要放在一边长时间的不回。当然也并不是说你正在忙事情也必须马上回,比如说正在上课,父母给你打电话过来,你也要马上回复,并不需要,而是在空挡的时间看到后及时的回复。
不要看到了也不回复,父母会特别的着急。不可能一天到晚都没时间回电话,如果不回电话,只能说明主观上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