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张医生分享从中医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疫情
TUhjnbcbe - 2022/9/12 9:51:00

新冠肺炎流行两年多了,患者临床表现为: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喉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出现腹泻少见,肌肉痛、胸闷、咽痒、味觉异常等等这些症状,目前不少中医认为是风湿热混合所致。从临床症状来看,发热、乏力、干咳与风湿热是有关联。个人认为有关联,但还有其他重要因素需要思考。

传染病“皆相易染”症状类似,但预后差异却很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瘟疫重症与内虚紧密相关。《素问.热病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今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内,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痛,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素问.八正神明论》“八正之虚邪,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

《素问.八正神明论》“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咸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

《灵枢经.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自古瘟疫的影响是深刻的,灾难是沉重的,自古医家刻苦求索,反复临床实践总结,中国历史上,至少百余次瘟疫历史记载,中医在其中起了主要的医疗作用,使中医治疫的理论、经验不断的发展。

《伤寒论》“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论丧,伤寒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汝过半矣。

《瘟疫论》“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尤多,于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温病条辨》“癸丑岁,都下温疫大行”

这些中医抗疫名著,皆是当时于瘟疫斗争的经验记载,总结前人之经验,探索其中病因病机,研究临床治法。这些经验都是前人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出的治疫宝贵经验。

细菌、病*、微生物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一旦产生一种新的生物,不论病*、细菌、微生物,这些新生物一旦产生其不断发展,势必对诸多生物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瘟疫的产生都属于细菌,病*这个级别的生物。

人类进化史中,与多少种细菌,多少种病*进行过斗争,几百万年,恐怕难以数计。现代科技研究人类基因编码来看,病*基因有嵌入的续段,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抗病*是有基因层次的记忆,这些记忆是人类付出了多少代价换来的人体抗病*的经验。

中医抗疫,如何唤醒人体机体的抗疫的内在机制,刻在基因中的经验,这些应该在人体正气中都有烙印。

从此次疫情临床重症多数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患上基础性慢性病,说明这类人群正气已虚内生邪气久居体内不得外出,与正气长期胶着状态。慢性疾病,时间长,已经不在“三阳”之表,而是深入“三阴”之里。“两虚相感,其气之骨,入则伤五脏。”所以,有基础病,病情转重,则病机已不在表矣,则入里矣,即“三阴”为里。在表即“三阳”则易治,入里则治法不一样了。

病之初,从中医治未变的思路来看,就要防止邪气入“三阴”,让邪气在表(“三阳”)层解决,驱邪出表容易。肝病先实脾,肺病先实肝。新冠肺炎,肺受邪,先实肝,防止邪气内传入“三阴”。(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而不是简单的散湿、除热、驱风。对有内虚之人,瘟疫之病风,来势汹汹,顾护“三阴”,驱邪外出。从中医角度来讲,肝乃“将*之官”,将*掌握什么?最有战斗力的*队,也是稳定的基石,所以“安肝”具有重要意义,*队出击,粮草先行,脾主运粮草之官,调脾。当然,君主要圣明,要有决战之心,即勇气,不得因疫而恐慌,协调各下属,协同抗邪气。宜肺降浊,疏肝熄风,温阳健脾,升清阳以驱外邪。

中医,总体抗疫,扶正驱邪。邪在三阴(太阴、少阴、阳明)时,如果体质差的人,顾护“三阴”防止邪气入里,有基础病,平时抵抗力比较差的人,中医介入治疗,治未变,扶正驱邪,而不是单纯的驱邪。另外,内生七情对患者的影响,“勇者气行则已,弱者怯而为病。”“恐则气下”,对于心理恐惧者,心理疏导很重要,让患者的恐惧心情缓解,坚定意志,战胜疫病。

患者体质认识,根据平时的综合表现,阳虚怕冷易识别,难在临床有不少中医难以区分阳虚是本症,有虚火上炎的标症,往往不少中医误将虚火作实火治,往往导致患者久治不愈,虚火越治越重,阳气越虚,最终病情加重。

中医治病是个体化的,疠风一来,皆相易染,世人体质,性情各不相同,病之表现也不尽相同。辩证论治,个体化精准治疗才是中医的特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医生分享从中医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疫情